师宗方言构词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符号说明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师宗县历史、人文概况 | 第9-10页 |
一、师宗县历史概况 | 第9页 |
二、师宗县人文概况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价值 | 第10-16页 |
一、研究现状探讨 | 第10-15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及调查对象概况 | 第18-19页 |
第五节 师宗方言音系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语音手段构词 | 第21-28页 |
第一节 拟声式构词法 | 第21-24页 |
一、单音节拟声词 | 第21-22页 |
二、多音词拟声词 | 第22-24页 |
第二节 音变式构词法 | 第24-28页 |
一、合音式构词 | 第24-25页 |
二、文白异读式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句法结构构词 | 第28-40页 |
第一节 偏正式 | 第28-33页 |
一、语素之间的修饰、限制关系 | 第29-31页 |
二、构成的词类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动宾式 | 第33-34页 |
一、两个语素构成的动宾式 | 第33-34页 |
二、四字格动宾式 | 第34页 |
第三节 动补式 | 第34-35页 |
第四节 主谓式 | 第35-37页 |
一、两个语素构成的主谓式 | 第35-36页 |
二、三个语素构成的主谓式 | 第36页 |
三、四字格主谓式 | 第36-37页 |
第五节 联合式 | 第37-40页 |
一、两个语素构成的联合式 | 第37页 |
二、四字格的联合式 | 第37-40页 |
第四章 形态手段构词 | 第40-72页 |
第一节 重叠式构词法 | 第40-56页 |
一、名词重叠式 | 第40-47页 |
二、动词重叠式 | 第47-51页 |
三、形容词重叠式 | 第51-56页 |
第二节 附加手段构词 | 第56-72页 |
一、附加式手段构成的名词 | 第56-62页 |
二、附加式手段构成的形容词 | 第62-72页 |
第五章 修辞手段构词 | 第72-76页 |
第一节 比喻式构词法 | 第72-74页 |
第二节 夸张式构词法 | 第74页 |
第三节 借代式构词法 | 第74-75页 |
第四节 婉曲式构词法 | 第75-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94页 |
附录A 方言标音举例 | 第80-93页 |
附录B 师宗县地图 | 第9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