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序论 | 第9-15页 |
第一章 巫史传统与商周之“说” | 第15-27页 |
第一节“说”字考源 | 第15-19页 |
第二节“说”与巫祝 | 第19-23页 |
第三节“说”祭所指 | 第23-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之“说” | 第27-59页 |
第一节“说”时代的到来:公共活动与学术动力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游说之说:取合诸侯 散播主张 | 第29-47页 |
(一)语类文献的记言传统与君子立言的文化传统 | 第30-31页 |
(二)《老子》、《论语》:格言训诫式的记载方式 | 第31-32页 |
(三)《墨子》、《孟子》:对说场景初步还原,记言行事注重论辩 | 第32-37页 |
(四)《鬼谷子》、《战国策》:说体研究著作及实践典范 | 第37-42页 |
(五)《韩非子》:献策书及其游说之储备 | 第42-45页 |
(六)小说家:合残丛小语、取譬游说 | 第45-47页 |
第三节 传授之说:弟子问学 解经体系 | 第47-53页 |
(一)《论语》:本于六艺,述而不作 | 第47-49页 |
(二)《墨子》:自著经说,始成文体 | 第49-51页 |
(三)《韩非子》:经为主脑,说为故事 | 第51-53页 |
第四节 论辩之说:学派争鸣 由说向论 | 第53-57页 |
(一)《墨子》:学儒脱儒战儒 开创学派理论 | 第53-54页 |
(二)《孟子》:我且直之 知言而善辩 | 第54-55页 |
(三)《荀子》:逻辑缜密 而成理论体系 | 第55-56页 |
(四)《韩非子》:集论述方式之大成 自创矛盾辩难法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三章 大一统与两汉之“说” | 第59-69页 |
第一节 文士之说以书谏言 | 第59-62页 |
第二节 经学风气与经说体系 | 第62-64页 |
第三节 刘向《说苑》《新序》 | 第64-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余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附件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