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书法、篆刻论文--中国书法、篆刻论文--书法论文

欧阳询书史形象建构论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1-19页
    第一节 论文的研究理由与意义第11-13页
        一 理由第11-12页
        二 意义第12-13页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第13-15页
        一 研究现状第13-14页
        二 研究趋势第14-15页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5-16页
        一 研究目标第15页
        二 研究内容第15-16页
        三 关键问题第16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第16-18页
        一 研究方法第16-17页
        二 研究手段第17-18页
    第五节 创新之处和研究成果第18-19页
        一 创新之处第18页
        二 研究成果第18-19页
第一章 欧阳询书史形象建构的文化生态第19-38页
    第一节 书史形象建构与书史流变第19-24页
        一 书法之古道与欧阳询之“合乎古道”第19-20页
        二 书法艺术的自觉与欧阳询的审美追求第20-22页
        三 书法的转型与欧阳询的书史形象第22-24页
    第二节 将、侯之家的文化基因第24-26页
        一 家族荣耀与沉浮第24-25页
        二 家世磨难与直面人生的性格第25-26页
    第三节 领悟魏晋风度和尚韵书风第26-27页
        一 师道传承与魏晋风度第26页
        二 建康岁月与尚韵书风第26-27页
    第四节 入隋与渐变其体第27-29页
        一 调和笔法第27-28页
        二 结体取势第28页
        三 理论自觉第28-29页
    第五节 仕唐与兼容南北第29-38页
        一 初唐的审美取向第29-30页
        二 领悟初唐风尚第30-32页
        三 归结楷法第32-35页
        四 重法尚意书风的形成第35-36页
        五 欧楷的强化第36-38页
第二章 欧阳询书史形象建构的碑帖文本研究第38-63页
    第一节 存世作品第38-58页
        一 正书第38-50页
        二 隶书第50-53页
        三 行书第53-57页
        四 草书第57-58页
        五 唐开元通宝钱文第58页
    第二节 书体无考及伪作第58-63页
        一 史籍、著录中所收入的书体无考作品二十四件第58-61页
        二 伪作第61-63页
第三章 欧阳询书史形象建构的美学特质第63-80页
    第一节 重法尚意的审美渊源第63-66页
        一 初唐书风的转型第64-65页
        二 欧阳询的使命第65-66页
    第二节 创作与技法第66-76页
        一 创作心态第66-70页
        二 技法运用第70-76页
    第三节 书法审美风格第76-80页
        一 技与道第76-77页
        二 意在笔先与用笔之趣第77-80页
第四章 欧阳询书史形象建构与初唐其他三家的比较第80-101页
    第一节 比较的时代基础第80-83页
        一 时序论第80-81页
        二 世情论第81-83页
    第二节 法、意渊源之比较第83-87页
        一 书之法比较第84-86页
        二 书之意比较第86-87页
    第三节 书艺气质之比较第87-88页
        一 书之气比较第87-88页
        二 书之质比较第88页
    第四节 书学理论之比较第88-91页
        一 书之技比较第89-90页
        二 书之道比较第90-91页
    第五节 继承与创新之比较第91-94页
        一 关于继承之比较第92-93页
        二 关于创新之比较第93-94页
    第六节 重法尚意与重意尚韵之比较第94-97页
        一 重法与尚意之比较第94-95页
        二 尚意与尚韵之比较第95-97页
    第七节 风格质与妍之比较第97-101页
        一 古质之比较第98-99页
        二 今妍之比较第99-101页
第五章 欧阳询书史形象建构的艺术展现第101-122页
    第一节 楷书之刚劲峻拔第102-107页
        一 唐前楷书的流变与传承第102-104页
        二 欧阳询楷书重法尚意的美学特质第104-107页
    第二节 隶书之刚健峭厉第107-111页
        一 汉隶风格之流变第107-108页
        二 欧阳询隶书刚健峭厉的美学特质第108-111页
    第三节 行书之劲险刻厉第111-117页
        一 晋、唐、宋行书之时代风范第111-114页
        二 欧阳询行书劲险刻厉的美学特质第114-117页
    第四节 草书之起伏跌宕第117-122页
        一 真草、狂草之分野第118-120页
        二 欧阳询草书起伏跌宕的美学特质第120-122页
第六章 欧阳询书史形象建构的历史影响第122-146页
    第一节 兼容南北之书风影响第122-128页
        一 唐代书法的发展趋势第123页
        二 宋书的“尚意”与元书的“复古”第123-126页
        三 明、清书法对“法”与“意”的呼唤第126-128页
    第二节 重法倾向之书论影响第128-133页
        一 对《书谱》“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论的启示第129-130页
        二 对阮元“南帖北碑论”的影响第130-133页
    第三节 楷法传承之书艺影响第133-144页
        一 颜真卿、柳公权的承续与过犹不及第134-140页
        二 赵孟頫的继承与不及第140-142页
        三 碑学师承与书法中兴第142-144页
    第四节 欧书在日本第144-146页
结论第146-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53-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中国古代雕塑对中国现当代雕塑教育的影响
下一篇: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后来者进入印度的市场渗透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