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麦类病虫害论文--虫害论文

我国禾谷缢管蚜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及农药对其胁迫效应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7页
    1.1 禾谷缢管蚜研究概述第16-18页
        1.1.1 分布与危害第16-17页
        1.1.2 生活史第17-18页
        1.1.3 抗药性现状第18页
    1.2 昆虫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第18-28页
        1.2.1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概念第19-20页
        1.2.2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在害虫防治中的意义第20-21页
        1.2.3 昆虫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影响因素第21-28页
    1.3 分子标记技术在昆虫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第28-33页
        1.3.1 基本概述第28页
        1.3.2 分子标记的种类及特点第28-32页
        1.3.3 分子标记在昆虫种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第32-33页
    1.4 禾谷缢管蚜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研究第33-34页
    1.5 农药对昆虫的亚致死效应第34-35页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5-37页
第二章 禾谷缢管蚜微卫星引物筛选及扩增条件优化第37-57页
    2.1 试验材料第37-40页
        2.1.1 供试蚜虫第37-38页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38-40页
    2.2 试验方法第40-43页
        2.2.1 样品预处理第40页
        2.2.2 禾谷缢管蚜基因组DNA提取第40页
        2.2.3 基因组DNA质量及纯度检测第40-41页
        2.2.4 微卫星位点选取第41页
        2.2.5 微卫星位点引物合成第41-42页
        2.2.6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及产物检测第42页
        2.2.7 微卫星PCR产物检测及基因分型第42-43页
    2.3 数据分析第43-45页
        2.3.1 无效等位基因第43页
        2.3.2 多态信息含量第43页
        2.3.3 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第43-44页
        2.3.4 等位基因频率第44页
        2.3.5 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第44页
        2.3.6 等位基因丰富度第44页
        2.3.7 近交系数第44-45页
        2.3.8 哈迪-温伯格平衡第45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45-54页
        2.4.1 禾谷缢管蚜基因组DNA检测和微卫星基因型分析第45-47页
        2.4.2 微卫星位点扩增稳定性第47页
        2.4.3 微卫星位点无效等位基因频率第47-48页
        2.4.4 微卫星位点多态信息含量第48-49页
        2.4.5 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样性第49-50页
        2.4.6 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第50-53页
        2.4.7 哈迪-温伯格平衡检测第53-54页
    2.5 讨论第54-57页
第三章 禾谷缢管蚜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第57-89页
    3.1 试验材料第58-60页
        3.1.1 供试蚜虫第58-60页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60页
    3.2 试验方法第60页
        3.2.1 禾谷缢管蚜基因组DNA提取及质量检测第60页
        3.2.2 微卫星引物合成第60页
        3.2.3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及产物检测第60页
        3.2.4 微卫星PCR产物检测及基因分型第60页
    3.3 数据分析第60-64页
        3.3.1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分析第60页
        3.3.2 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0-61页
        3.3.3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61-63页
        3.3.4 分子方差分析第63页
        3.3.5 种群遗传分化分析第63页
        3.3.6 地理距离与遗传分化的相关性分析第63页
        3.3.7 种群迁移率计算第63-64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64-84页
        3.4.1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分析第64-66页
        3.4.2 种群遗传多样性第66页
        3.4.3 多位点基因型多样性第66-68页
        3.4.4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68-75页
        3.4.5 分子方差分析第75-77页
        3.4.6 种群遗传分化和基因流第77-81页
        3.4.7 种群间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第81页
        3.4.8 不同地理种群间迁移率计算第81-84页
    3.5 讨论第84-89页
        3.5.1 禾谷缢管蚜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第84-86页
        3.5.2 禾谷缢管蚜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第86-87页
        3.5.3 禾谷缢管蚜不同地理种群遗传结构第87-89页
第四章 农药选择压力对禾谷缢管蚜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影响第89-107页
    4.1 试验材料第90页
        4.1.1 供试蚜虫第90页
        4.1.2 供试药剂第90页
        4.1.3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90页
    4.2 试验方法第90-91页
        4.2.1 抗性筛选第90页
        4.2.2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禾谷缢管蚜毒力测定第90-91页
        4.2.3 禾谷缢管蚜抗性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第91页
    4.3 数据统计分析第91-92页
        4.3.1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分析第91页
        4.3.2 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第91-92页
        4.3.3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92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92-103页
        4.4.1 抗性筛选结果第92-93页
        4.4.2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微卫星等位基因频率的影响第93-95页
        4.4.3 禾谷缢管蚜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中微卫星多态信息含量第95-96页
        4.4.4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禾谷缢管蚜不同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第96-98页
        4.4.5 禾谷缢管蚜不同种群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第98页
        4.4.6 禾谷缢管蚜不同种群的相似指数和聚类分析第98-101页
        4.4.7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不同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第101-103页
    4.5 讨论第103-107页
第五章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禾谷缢管蚜种群的亚致死效应研究第107-118页
    5.1 试验材料第108页
        5.1.1 供试蚜虫第108页
        5.1.2 供试药剂第108页
    5.2 试验方法第108-109页
        5.2.1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禾谷缢管蚜毒力测定第108页
        5.2.2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禾谷缢管蚜的亚致死效应试验第108-109页
        5.2.3 亚致死效应评价方法第109页
    5.3 数据分析第109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109-115页
        5.4.1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禾谷缢管蚜的亚致死浓度测定第109-110页
        5.4.2 毒死蜱和异丙威亚致死浓度对禾谷缢管蚜F0代成蚜寿命和生殖力的影响第110-111页
        5.4.3 毒死蜱和异丙威亚致死浓度对禾谷缢管蚜F1代发育历期的影响第111-112页
        5.4.4 毒死蜱和异丙威亚致死浓度对禾谷缢管蚜F1代寿命、存活率和繁殖力的影响第112-114页
        5.4.5 毒死蜱和异丙威亚致死浓度对禾谷缢管蚜F1代特定生命参数的影响第114-115页
    5.5 讨论第115-118页
第六章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禾谷缢管蚜微卫星位点筛选第118-132页
    6.1 试验材料第119页
        6.1.1 供试蚜虫第119页
        6.1.2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119页
    6.2 试验方法第119-121页
        6.2.1 禾谷缢管蚜RNA提取及质量检测第119-120页
        6.2.2 禾谷缢管蚜转录组测序及数据组装分析第120页
        6.2.3 禾谷缢管蚜转录组数据中的微卫星筛选第120页
        6.2.4 禾谷缢管蚜DNA提取及质量检测第120页
        6.2.5 禾谷缢管蚜微卫星引物设计和扩增第120-121页
        6.2.6 微卫星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21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21-129页
        6.3.1 禾谷缢管蚜总RNA提取第121页
        6.3.2 禾谷缢管蚜转录组数据拼接和注释结果第121-122页
        6.3.3 禾谷缢管蚜转录组中微卫星位点分布特性第122-127页
        6.3.4 禾谷缢管蚜微卫星引物设计和PCR扩增第127-129页
        6.3.5 微卫星位点遗传多样性第129页
    6.4 讨论第129-132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第132-134页
    7.1 全文主要结论第132-133页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133页
    7.3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58页
附录第158-169页
致谢第169-170页
作者简介第170-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羌塘盆地冻土区钻探岩芯微生物群落研究
下一篇:高硫高有机物铝土矿预处理及赤泥中铁回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