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国际贸易论文--世界进出口贸易概况论文

原产地证明在我国应用情况及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页
        1.1.2 选题意义第9-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5页
        1.2.1 关于原产地证明的概念第10-11页
        1.2.2 关于将原产地证明应用到实际经济领域中的相关理论第11-13页
        1.2.3 国内外对于原产地证明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相关研究第13-15页
        1.2.4 研究综述第15页
    1.3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1 文献研究法第15-16页
        1.3.2 实证分析方法第16页
    1.4 创新点第16-17页
        1.4.1 提出建立健全原产地证明业务的管理体制第16页
        1.4.2 提出提高国内原产地规则的立法水平第16页
        1.4.3 提出检验检疫机构的相关应对举措第16-17页
第2章 原产地证明的相关概念和作用第17-21页
    2.1 原产地证明的涵义第17-18页
        2.1.1 原产地规则的概述第17-18页
        2.1.2 原产地证明的涵义第18页
    2.2 原产地证明的积极作用第18-21页
        2.2.1 原产地证明对于国际贸易的积极作用第18-19页
        2.2.2 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第19-21页
第3章 当前原产地证明的利用情况分析第21-26页
    3.1 原产地证明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第21-24页
        3.1.1 普惠制原产地证明在国际上的运用现状第21页
        3.1.2 原产地证明在反倾销中的运用第21-22页
        3.1.3 原产地证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运用第22-23页
        3.1.4 原产地证明在政府采购中的运用第23页
        3.1.5 原产地证明在促进生产企业出口中的运用第23-24页
    3.2 原产地证明在国内的应用情况第24-26页
        3.2.1 我国原产地证明的发展历史第24-25页
        3.2.2 我国原产地证明应用中取得的成绩第25-26页
第4章 国内原产地证明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26-32页
    4.1 国内原产地证明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第26-28页
        4.1.1 原产地证明在国内应用过程中过于随意和宽泛,原产地证明业务整体发展滞后第26页
        4.1.2 原产地证明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多机构签发,多标准管理的现象第26-27页
        4.1.3 原产地证明的签发利用率不高第27页
        4.1.4 进出口企业未能充分享受优惠原产地证明带来的关税优惠第27-28页
        4.1.5 原产地证明的管理机构对于进出口企业的监管不到位第28页
    4.2 国内原产地证明目前在应用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28-32页
        4.2.1 本国原产地证明相关理论研究不完善第28页
        4.2.2 原产地证明在实际应用中可遵循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和严谨第28-29页
        4.2.3 国内原产地业务的应用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第29页
        4.2.4 国内各地区原产地业务的发展不均衡第29-30页
        4.2.5 原产地证明相关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不够健全第30-32页
第5章 针对国内原产地证明在应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第32-37页
    5.1 建立健全我国原产地制度第32-33页
        5.1.1 紧跟国际动态变化,灵活运用原产地规则,加快研究步伐第32页
        5.1.2 尽快制定完整严谨的原产地制度标准,完善制度规范第32页
        5.1.3 加快原产地规则实施步伐,充分体现宏观调控等作用第32-33页
    5.2 健全我国原产地业务管理体制第33-34页
        5.2.1 明确原产地管理机构,避免多部门交叉管理情况第33页
        5.2.2 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优化组织结构第33-34页
        5.2.3 实现政府职能的法治化第34页
    5.3 加强政府的信息化管理,稳固实现原产地证明在国内的发展第34-37页
        5.3.1 推行原产地信息化管理,使企业第一时间掌握相关动态第34-35页
        5.3.2 对重点行业、企业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实现信息共享第35-36页
        5.3.3 针对薄弱企业进行重点帮扶,提供政策支持,信息支持第36-37页
第6章 结论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致谢第40-41页
作者简介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鞍山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若干问题研究
下一篇:焊接机器人FMECA与FTA分析系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