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系统论文

基于脑电的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目录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驾驶疲劳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第11-13页
        1.2.1 国外研究状况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状况第12-13页
    1.3 驾驶疲劳检测技术简介第13-16页
        1.3.1 主观检测技术第13-14页
        1.3.2 客观检测技术第14-16页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2章 脑电信号基础第18-26页
    2.1 脑电信号的产生机制第18-19页
    2.2 脑电信号的基本特征第19-20页
    2.3 脑电信号的生理特点第20-21页
    2.4 脑电信号的分类第21-22页
    2.5 脑电信号处理技术浅析第22-26页
第3章 汽车驾驶舱舒适性设计研究第26-40页
    3.1 舒适的基本含义第26页
    3.2 汽车舒适性设计研究概述第26-30页
        3.2.1 静态舒适性第26-28页
        3.2.2 动态舒适性第28-30页
        3.2.3 温湿度舒适性第30页
    3.3 乘坐舒适性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0-31页
        3.3.1 座椅乘坐初始舒适性与长期舒适性第30-31页
        3.3.2 疲劳驾驶与交通安全问题第31页
    3.4 疲劳驾驶的人机界面因素分析第31-35页
        3.4.1 视觉信息输入及操纵界面信息输出对疲劳驾驶的影响第32-33页
        3.4.2 听觉信息输入对疲劳驾驶的影响第33页
        3.4.3 触觉信息输入对疲劳驾驶的影响第33-34页
        3.4.4 坐姿信息输入对疲劳驾驶的影响第34-35页
    3.5 降低疲劳驾驶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分析第35-40页
        3.5.1 缓解驾驶疲劳采用人机工程学分析第35-38页
        3.5.2 驾驶疲劳之后的疲劳缓解第38-40页
第4章 疲劳驾驶实验的设计第40-48页
    4.1 模拟疲劳驾驶实验第40-41页
        4.1.1 实验的方案的设计第40-41页
        4.1.2 被试者实验前的准备第41页
        4.1.3 实验相关参数第41页
    4.2 脑电信号的采集第41-48页
        4.2.1 NEUROSCAN设备第41-42页
        4.2.2 NuAMps便携式40导数字DC EEG放大器第42-43页
        4.2.3 Quik—Cap电极帽第43-45页
        4.2.4 脑电信号采集系统的工作原理第45-46页
        4.2.5 脑电信号采集过程第46-48页
第5章 EEG数据的预处理第48-56页
    5.1 把单极导联合并成双极导联第48-50页
    5.2 DC offset correct以及Block命令的使用第50-51页
    5.3 去除伪迹第51-54页
        5.3.1 眼动伪迹的去除原理第51-52页
        5.3.2 去除眨眼伪迹的影响第52-53页
        5.3.3 伪迹去除原理第53-54页
        5.3.4 伪迹去除第54页
    5.4 脑电信号的数字滤波第54-56页
第6章 脑电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及小波变换第56-80页
    6.1 谱估计第56-66页
        6.1.1 FFT变换的基本思想第56-58页
        6.1.2 时间抽取算法的基本原理第58-60页
        6.1.3 基于FFT的脑电信号的处理第60-66页
    6.2 小波变换第66-80页
        6.2.1 小波变换的理论基础第66-70页
        6.2.2 基于db4小波变换的脑电信号的处理第70-80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80-82页
    7.1 总结第80-81页
    7.2 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串联法生产氧化铝的物流与能耗分析
下一篇:波状挡边带式输送机设计方法的若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