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4轻型车用柴油机的部分流颗粒捕集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1页 |
1.1.1 排放标准的变化 | 第9-10页 |
1.1.2 柴油机颗粒排放的解决措施 | 第10-11页 |
1.2 颗粒捕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部分流颗粒捕集器捕集性能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部分流颗粒捕集器再生特性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部分流颗粒捕集技术的实际应用 | 第14-18页 |
1.3.1 捕集原理 | 第14-15页 |
1.3.2 再生原理 | 第15-18页 |
1.4 本文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国 4 轻型柴油机颗粒排放物控制技术 | 第20-26页 |
2.1 柴油机颗粒物来源 | 第20-21页 |
2.1.1 柴油机颗粒物的成分 | 第20页 |
2.1.2 柴油机颗粒物的生成机理 | 第20-21页 |
2.2 柴油机颗粒物的测量方式 | 第21-22页 |
2.3 国 4 发动机本体排放控制 | 第22-25页 |
2.3.1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2.3.2 排放目标 | 第23-24页 |
2.3.3 本机排放控制技术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部分流颗粒捕集技术的捕集性能研究 | 第26-34页 |
3.1 影响捕集性能的关键参数 | 第26-27页 |
3.2 DOC 对捕集性能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 DOC 氧化能力研究 | 第28-30页 |
3.4 排放循环捕集性能的评估 | 第30-32页 |
3.4.1 捕集效率评估 | 第30-31页 |
3.4.2 排放循环实际测试 | 第31-32页 |
3.5 消音效果研究 | 第32-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部分流颗粒捕集技术的再生特性研究 | 第34-43页 |
4.1 NO_2/C 再生颗粒氧化速率预测 | 第34-36页 |
4.1.1 颗粒氧化模型建立 | 第34-35页 |
4.1.2 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 | 第35-36页 |
4.2 发动机不同再生模式研究 | 第36-39页 |
4.2.1 被动再生研究 | 第36-37页 |
4.2.2 主动再生研究 | 第37页 |
4.2.3 发动机全工况再生模式研究 | 第37-39页 |
4.3 实际耐久过程再生能力评估 | 第39-42页 |
4.3.1 耐久工况的确定 | 第39-40页 |
4.3.2 耐久过程的再生情况评估 | 第40-41页 |
4.3.3 耐久后的捕集性能测试 | 第41-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部分流颗粒捕集技术再生失效模拟研究 | 第43-49页 |
5.1 台架模拟再生失效的研究 | 第43-46页 |
5.1.1 模拟试验方案 | 第43-44页 |
5.1.2 模拟试验流程 | 第44-45页 |
5.1.3 再生失效边界的确定 | 第45-46页 |
5.2 再生失效模式的监控和保护 | 第46-48页 |
5.2.1 碳载量监控策略 | 第46-47页 |
5.2.2 再生失效的保护策略 | 第47-4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