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必须重视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 第8-11页 |
1.1 思想道德教育是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 第8页 |
1.2 思想道德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 第8-9页 |
1.3 思想道德教育是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的必然要求 | 第9-11页 |
第二章 目前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以及本研究的特点和意义 | 第11-14页 |
2.1 目前学术界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探讨 | 第11-13页 |
2.1.1 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并寻求合理的目标定位 | 第11-12页 |
2.1.2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 | 第12页 |
2.1.3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 第12-13页 |
2.2 本课题研究的特点和意义 | 第13-14页 |
2.2.1 本课题研究的特点 | 第13页 |
2.2.2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三章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及其困境 | 第14-32页 |
3.1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 第14-17页 |
3.1.1 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动,对广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产生复杂影响 | 第14-15页 |
3.1.2 多元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使未成年人面临着更为复杂的行为选择 | 第15页 |
3.1.3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冲击 | 第15页 |
3.1.4 社会变革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意识出现新的特点 | 第15-17页 |
3.1.5 未成年人犯罪趋于低龄化 | 第17页 |
3.2 困境之一:思想道德教育的“虚位” | 第17-20页 |
3.2.1 教育目标的失衡 | 第18-19页 |
3.2.2 思想道德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 第19-20页 |
3.3 困境之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危机 | 第20-25页 |
3.3.1 整体社会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 第20-22页 |
3.3.2 家庭德育环境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 | 第22-25页 |
3.4 困境之三: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认识和利用的偏差 | 第25-27页 |
3.5 困境之四: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危机 | 第27-32页 |
3.5.1 思想道德教育理念上的“无我” | 第27-28页 |
3.5.2 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错位 | 第28-29页 |
3.5.3 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偏差 | 第29-30页 |
3.5.4 思想道德教育远离道德实践及道德体验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社会变迁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困境的出路 | 第32-58页 |
4.1 优化社会道德环境 | 第32-34页 |
4.1.1 必须改善党风、政风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 第32-33页 |
4.1.2 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与公民道德规范建设相结合 | 第33-34页 |
4.2 重构教育价值目标 | 第34-38页 |
4.2.1 教育价值目标是“育人”而非“制器” | 第35-36页 |
4.2.2 明确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 | 第36-38页 |
4.3 有效整合思想道德教育资源 | 第38-43页 |
4.3.1 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 | 第38-40页 |
4.3.2 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传统 | 第40-42页 |
4.3.3 借鉴、吸收西方优秀的思想道德教育成果 | 第42-43页 |
4.4 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必须符合未成年人品德形成的规律 | 第43-52页 |
4.4.1 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要与未成年人思想成长特点相契合 | 第43-45页 |
4.4.2 思想道德教育要突出未成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 | 第45-47页 |
4.4.3 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受教育者的实践体验 | 第47-49页 |
4.4.4 注重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未成人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 第49-50页 |
4.4.5 重视未成年人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 | 第50-52页 |
4.5 发挥家庭德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 第52-54页 |
4.5.1 家庭教育要以德育为“本” | 第52页 |
4.5.2 发挥父母良好的榜样作用 | 第52-53页 |
4.5.3 父母要“爱之有度” | 第53-54页 |
4.6 加强对社区德育的研究与探索 | 第54-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