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川西南—川中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0页
    1.1 选题依据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第12-15页
        1.2.1 国内外碳酸盐岩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四川盆地灯影组勘探及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存在的问题第1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技术路线第16-18页
    1.4 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主要认识第18-20页
        1.4.1 实物工作量第18-19页
        1.4.2 取得的主要认识第19-20页
第二章 地质概况第20-35页
    2.1 区域构造背景及地层概况第20-22页
        2.1.1 区域构造背景第20-21页
        2.1.2 地层概况第21-22页
    2.2 钻井剖面岩性特征概述第22-35页
        2.2.1 金石地区灯影组钻井剖面岩性特征第22页
        2.2.2 威远-资阳地区灯影组钻井剖面岩性特征第22-26页
        2.2.3 川中地区灯影组钻井剖面岩性特征第26-35页
第三章 沉积特征第35-62页
    3.1 蓝细菌形态特征第35-40页
        3.1.1 扫描电镜下蓝细菌菌体形态特征第36-37页
        3.1.2 光学显微镜下蓝细菌形态特征第37-40页
    3.2 主要沉积微相类型第40-52页
        3.2.1 凝块粘结岩微相(MF1)第41-42页
        3.2.2 粘结集合颗粒岩微相(MF2)第42-43页
        3.2.3 亮晶胶结的核形石云岩微相(MF3)第43-44页
        3.2.4 亮晶胶结的(被包壳或钻孔的)砂屑云岩微相(MF4)第44-45页
        3.2.5 云泥质砂屑云岩微相(MF5)第45页
        3.2.6 砾屑云岩微相(MF6)第45-46页
        3.2.7 鲕粒云岩微相(MF7)第46页
        3.2.8 似球粒颗粒云岩微相(MF8)第46-47页
        3.2.9 核形石漂浮岩微相(MF9)第47页
        3.2.10 礁砾屑云岩微相(MF10)第47-48页
        3.2.11 泡沫绵层粘结岩微相(MF11)第48-49页
        3.2.12 纹层叠层状粘结岩微相(MF12)第49页
        3.2.13 窗格孔粘结岩微相(MF13)第49-50页
        3.2.14 密细纹层粘结岩微相(MF14)第50页
        3.2.15 无纹层单成分微晶白云岩微相(MF15)第50-51页
        3.2.16 纹层状似球粒粘结岩微相(MF16)第51页
        3.2.17 无任何残余结构的粉-细晶白云岩微相(MF17)第51-52页
        3.2.18 混积岩微相(MF18)第52页
    3.3 沉积微相组合特征第52-58页
        3.3.1 灯二段、灯四段沉积微相组合特征第52-57页
        3.3.2 灯三段沉积微相组合特征第57-58页
    3.4 沉积相演化及沉积模式第58-62页
        3.4.1 沉积相演化第58-60页
        3.4.2 沉积模式第60-62页
第四章 成岩作用特征第62-92页
    4.1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第62-88页
        4.1.1 白云石化作用第62-64页
        4.1.2 胶结作用第64-66页
        4.1.3 压实作用第66-67页
        4.1.4 硅化作用第67-70页
        4.1.5 重结晶作用第70-71页
        4.1.6 溶蚀作用第71-81页
        4.1.7 流体充填作用第81-86页
        4.1.8 构造破裂作用第86-88页
    4.2 成岩演化序列第88-92页
        4.2.1 金石地区成岩演化序列第89页
        4.2.2 威远-资阳地区成岩演化序列第89-90页
        4.2.3 川中地区成岩演化序列第90-92页
第五章 储层特征第92-108页
    5.1 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及孔隙演化第92-99页
        5.1.1 储集空间类型第92-96页
        5.1.2 孔隙演化过程第96-99页
    5.2 储层沥青特征第99-103页
        5.2.1 金石地区储层沥青特征第100-101页
        5.2.2 威远-资阳地区储层沥青特征第101-102页
        5.2.3 川中地区储层沥青特征第102-103页
    5.3 储层物性特征第103-108页
        5.3.1 金石地区储层物性特征第103-104页
        5.3.2 威远-资阳地区储层物性特征第104-106页
        5.3.3 川中地区储层物性特征第106-108页
第六章 优质储层形成主控因素讨论第108-122页
    6.1 金石地区、威远-资阳地区、川中地区储层特征对比分析第108-116页
        6.1.1 储层特征对比第108-109页
        6.1.2 沉积特征对比第109-111页
        6.1.3 成岩特征对比分析第111-116页
    6.2 优质储层形成主控因素第116-122页
        6.2.1 优质储层形成机理第116-120页
        6.2.2 优质储层保存机理第120-122页
结论第122-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33-134页
作者简介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认知视角下英语听力理解中注意的研究
下一篇:中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