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导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2 研究框架、主要内容与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6-1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0-2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3-55页 |
2.1 创新增长理论中的技术外部性研究 | 第25-29页 |
2.1.1 技术外部性与新增长理论 | 第25-26页 |
2.1.2 人力资本外部性与创新绩效 | 第26-29页 |
2.2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技术外部性研究 | 第29-36页 |
2.2.1 R&D溢出与产业内竞争合作 | 第29-32页 |
2.2.2 R&D溢出与产业动态学 | 第32-36页 |
2.3 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理论中的技术外部性研究 | 第36-44页 |
2.3.1 区域内技术外部性与区域经济发展 | 第36-40页 |
2.3.2 国际间技术外部性与国家生产率增长 | 第40-44页 |
2.4 关于国家间经济增长收敛的研究 | 第44-46页 |
2.5 关于创新政策改革研究 | 第46-48页 |
2.6 中国经济增长与技术外部性研究 | 第48-53页 |
2.7 简单评述 | 第53-55页 |
3 创新进入、动态外部性与跨国间创新增长差异研究 | 第55-76页 |
3.1 引言 | 第55-56页 |
3.2 一国的创新增长模型 | 第56-65页 |
3.2.1 基本框架 | 第56-57页 |
3.2.2 在位企业的动态创新决策 | 第57-59页 |
3.2.3 知识资本的外部性与创新进入 | 第59-61页 |
3.2.4 一国的知识增进与创新增长机制 | 第61-63页 |
3.2.5 FDI进入、国际贸易对一国创新增长的影响 | 第63-65页 |
3.3 跨国间创新增长差异的实证研究 | 第65-74页 |
3.3.1 跨国间创新进入与TFP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 第65-69页 |
3.3.2 跨国间的TFP增长计量分析 | 第69-74页 |
3.4 小结 | 第74-76页 |
4 溢出吸收、竞争反身性与创新增长研究 | 第76-101页 |
4.1 引言 | 第76-77页 |
4.2 溢出吸收与创新增长模型 | 第77-90页 |
4.2.1 技术溢出吸收函数、R&D双面作用及其相关性 | 第77-79页 |
4.2.2 两种类型企业之间的创新竞争模型 | 第79-87页 |
4.2.3 一国的创新增长率的影响因素讨论 | 第87-90页 |
4.3 一国溢出吸收能力的构成及其形成的决定因素 | 第90-94页 |
4.3.1 一国溢出吸收能力的深度 | 第90-92页 |
4.3.2 一国溢出吸收能力的广度 | 第92-93页 |
4.3.3 一国溢出吸收能力形成的决定因素 | 第93-94页 |
4.4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调整与创新竞争激励 | 第94-95页 |
4.5 FDI溢出、技术吸收对多国创新增长的计量分析 | 第95-100页 |
4.6 小结 | 第100-101页 |
5 溢出冲击、技术能力形成与后发者竞争赶超 | 第101-151页 |
5.1 引言 | 第101-102页 |
5.2 溢出冲击与竞争赶超模型 | 第102-126页 |
5.2.1 静态竞争模型 | 第102-106页 |
5.2.2 动态竞争模型 | 第106-124页 |
5.2.3 竞争赶超因素归结 | 第124-126页 |
5.3 技术溢出与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赶超的实证研究 | 第126-146页 |
5.3.1 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竞争赶超事实 | 第126-130页 |
5.3.2 半导体产业发展中的国际间技术溢出 | 第130-135页 |
5.3.3 溢出与本土R&D相结合的竞争影响 | 第135-140页 |
5.3.4 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的计量分析 | 第140-146页 |
5.4 小结 | 第146-151页 |
5.4.1 模型与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 第146-147页 |
5.4.2 中国半导体产业能否赶超美、日、欧? | 第147-151页 |
6 溢出内部化、合作创新激励及其模式选择 | 第151-169页 |
6.1 引言 | 第151-153页 |
6.2 竞争性产品市场 | 第153-155页 |
6.3 合作企业对外的市场竞争效应 | 第155-157页 |
6.4 合作企业对内的竞争效应与互补效应 | 第157-163页 |
6.4.1 技术分享协议时的竞争效应与互补效应 | 第157-159页 |
6.4.2 研发联盟时的竞争效应与互补效应 | 第159-162页 |
6.4.3 R&D合资时的竞争效应与互补效应 | 第162-163页 |
6.5 三种合作模式的均衡比较分析 | 第163-164页 |
6.6 合作创新中的障碍与激励因素分析 | 第164-167页 |
6.6.1 合作中机会主义行为的克服 | 第164-165页 |
6.6.2 共性技术合作与专有技术保护的权衡 | 第165-166页 |
6.6.3 对研发合作中引致的产品市场合谋的限制 | 第166-167页 |
6.6.4 非对称合作中的激励问题 | 第167页 |
6.7 小结 | 第167-169页 |
7 政策建议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69-173页 |
7.1 政策建议 | 第169-171页 |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3页 |
后记 | 第183-185页 |
作者简介及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