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相关理论概念 | 第11-13页 |
1.2.1 绿道 | 第11-12页 |
1.2.2 景观 | 第12-13页 |
1.2.3 景观评价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1.1 文献查阅法 | 第14页 |
1.4.1.2 实地调查法 | 第14页 |
1.4.1.3 问卷调查及专家咨询法 | 第14页 |
1.4.1.4 模糊德尔菲法 | 第14页 |
1.4.1.5 数据统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 | 第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 第15-25页 |
2.1 绿道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2.1.1 国外绿道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2.1.2 国内绿道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2.2 景观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2.2.1 国外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2.2.1.1 景观评价的兴起 | 第17-18页 |
2.2.1.2 景观评价的发展阶段 | 第18页 |
2.2.1.3 景观评价理论的发展与学派 | 第18-22页 |
2.2.2 国内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2.2.2.1 政府政策层面的支持 | 第22页 |
2.2.2.2 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发展 | 第22-24页 |
2.3 层次分析法在景观评价中的应用发展 | 第24-25页 |
2.3.1 层次分析法的引进 | 第24-25页 |
2.3.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发展 | 第25页 |
第3章 绿道景观评价因子体系构建 | 第25-38页 |
3.1 选取绿道景观评价因子的原则 | 第25-26页 |
3.1.1 科学性原则 | 第26页 |
3.1.2 系统性原则 | 第26页 |
3.1.3 针对性原则 | 第26页 |
3.1.4 适用性原则 | 第26页 |
3.2 绿道景观评价因子群建立 | 第26-29页 |
3.2.1 初选方法 | 第26-27页 |
3.2.2 评价因子初选 | 第27-28页 |
3.2.2.1 观赏性方面 | 第27页 |
3.2.2.2 功能性方面 | 第27页 |
3.2.2.3 文化性方面 | 第27页 |
3.2.2.4 生态性方面 | 第27-28页 |
3.2.3 小结 | 第28-29页 |
3.3 绿道景观评价因子的筛选 | 第29-36页 |
3.3.1 筛选方法——模糊德尔菲法(Fuzzy Delphi Method) | 第29-30页 |
3.3.1.1 问卷统计分析 | 第29页 |
3.3.1.2 建立双三角模糊数 | 第29-30页 |
3.3.1.3 检定专家意见收敛性 | 第30页 |
3.3.1.4 评价因子选定的门槛值计算 | 第30页 |
3.3.2 第一轮问卷调查及处理 | 第30-34页 |
3.3.3 第二轮问卷调查及处理 | 第34-35页 |
3.3.4 第三轮问卷调查及处理 | 第35-36页 |
3.4 小结 | 第36-38页 |
3.4.1 最终确选的评价因子 | 第36-37页 |
3.4.2 评价因子筛选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第4章 绿道景观评价模型构建 | 第38-48页 |
4.1 绿道景观评价模型构建的原理及步骤 | 第38-42页 |
4.1.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 第38页 |
4.1.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38-42页 |
4.1.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38-40页 |
4.1.2.2 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 | 第40-41页 |
4.1.2.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41-42页 |
4.1.2.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42页 |
4.2 绿道景观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42-48页 |
4.2.1 权重确定调查问卷调查情况 | 第42-43页 |
4.2.2 权重确定调查问卷处理方法 | 第43页 |
4.2.3 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值 | 第43-46页 |
4.2.4 因子权重值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4.3 绿道景观评价模型建立 | 第48页 |
第5章 实例研究——广州市绿道景观评价 | 第48-60页 |
5.1 实例概况 | 第48-49页 |
5.2 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 | 第49-53页 |
5.2.1 数据获取与处理的思路 | 第49页 |
5.2.2 定性评价因子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49-50页 |
5.2.3 定量评价因子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50-53页 |
5.2.3.1 样地调查 | 第50-51页 |
5.2.3.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1-53页 |
5.2.3.3 量化评价因子指标值标准化 | 第53页 |
5.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53-60页 |
5.3.1 广州市各区绿道景观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53-55页 |
5.3.2 广州市绿道景观整体评价结果 | 第55页 |
5.3.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5.3.3.1 快速建设带来的质量欠缺 | 第56-57页 |
5.3.3.2 管理维护不到位 | 第57-58页 |
5.3.3.3 绿道现状中短板突出、分化明显 | 第58-59页 |
5.3.3.4 绿道景观植物群落结构不合理,种类单一 | 第59页 |
5.3.4 建议意见 | 第59-60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0-6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6.2 讨论 | 第61-62页 |
6.3 研究的创新 | 第62页 |
6.4 研究的不足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81页 |
附录A 绿道景观评价因子筛选调查问卷 | 第68-71页 |
附录B 绿道景观评价因子权重调查问卷 | 第71-77页 |
附录C 广州市绿道景观评价调查问卷 | 第77-79页 |
附录D 绿道景观评价因子权重值汇总表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