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哲学流派及其研究论文

“感质缺失论证”问题的研究--从感质到直觉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引言第7-13页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第7-10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一、国外研究概述第10-11页
        二、国内研究概述第11-12页
    第三节 论文结构安排第12-13页
第一章 感质缺失论证及其困难第13-26页
    第一节 功能主义的困境第13-21页
        一、机器功能主义与神经功能主义第15-19页
        二、布洛克的假想实验第19-21页
    第二节 感质缺失论证的困难第21-26页
        一、认识论困难第22-23页
        二、物理主义困难第23-24页
        三、直觉问题第24-26页
第二章 查莫斯的“直觉泵”第26-33页
    第一节 查莫斯的假想实验第26-30页
        一、逻辑可能性与经验可能性第26-28页
        二、“感质渐变”与“感质突变”第28-30页
    第二节 查莫斯的论证中同样依赖于直觉第30-33页
第三章 从实验哲学的角度看感质缺失论证第33-49页
    第一节 意识研究的新思路第33-38页
    第二节 实验哲学对感质缺失论证的挑战第38-41页
    第三节 实验哲学方法中的问题第41-44页
        一、实验哲学的方法论立场过于激进第41-42页
        二、实验哲学的核心方法并不能解决哲学问题第42-44页
    第四节 实验哲学真的否定了感质缺失论证吗?第44-49页
        一、实验哲学的研究没有回答感质缺失问题第44-46页
        二、文化差异真的对意识归属造成了影响吗?第46-47页
        三、实验哲学同样是依赖于直觉的第47-49页
第四章 反思感质缺失论证第49-54页
    第一节 从感质到直觉第49-51页
    第二节 反思之后的新问题第51-54页
        一、直觉是如何起作用的第51-52页
        二、现象意识的归属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第52页
        三、意识主体与道德主体的关系第52-54页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致谢第59-6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徐梵澄“精神哲学”解析
下一篇:亚里士多德“情感”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