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导论 | 第16-3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6-1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9-29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9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9-28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28-2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2 城镇化质量的内涵与研究范畴 | 第32-43页 |
2.1 新型城镇化的质量诉求 | 第32-35页 |
2.1.1 发展理念:以人为本 | 第33页 |
2.1.2 空间形态:培育城市群 | 第33-34页 |
2.1.3 资源环境:生态文明 | 第34页 |
2.1.4 统筹兼顾:四化同步 | 第34页 |
2.1.5 目标导向:质量效益 | 第34-35页 |
2.2 城镇化质量的分析框架 | 第35-38页 |
2.2.1 产业支撑——动力 | 第36页 |
2.2.2 城镇体系——载体 | 第36-37页 |
2.2.3 公共服务——保障 | 第37页 |
2.2.4 生态环境——基底 | 第37页 |
2.2.5 城乡统筹——腹地 | 第37页 |
2.2.6 文化特色——品位 | 第37-38页 |
2.3 城镇化质量的价值取向 | 第38-41页 |
2.3.1 城镇化与民生改善贴合 | 第39页 |
2.3.2 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 | 第39页 |
2.3.3 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 | 第39-40页 |
2.3.4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结合 | 第40页 |
2.3.5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契合 | 第40-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3 湖北省城镇化质量的实证评估 | 第43-67页 |
3.1 湖北省域城镇化质量分析 | 第43-53页 |
3.1.1 湖北省城镇化质量水平演进 | 第43-46页 |
3.1.2 全国省域城镇化质量比较分析 | 第46-53页 |
3.2 湖北省市域城镇化质量分析 | 第53-59页 |
3.2.1 评价体系与方法 | 第53-57页 |
3.2.2 评价结论与建议 | 第57-59页 |
3.3 湖北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分析 | 第59-65页 |
3.3.1 评价体系与方法 | 第59-60页 |
3.3.2 评价结论与建议 | 第60-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4 湖北省城镇化质量的制约因素 | 第67-101页 |
4.1 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与城镇化关联不紧密 | 第67-73页 |
4.2 城镇体系首位分布明显,空间组织松散 | 第73-83页 |
4.3 公共服务供给滞后,不能满足快速扩张的城镇人口需求 | 第83-87页 |
4.4 高耗能的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环境治理亟需加强 | 第87-96页 |
4.5 城乡发展差距适中,但处于低水平均衡阶段 | 第96-97页 |
4.6 城镇个性特色不明显,文化底蕴彰显不够 | 第97-9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5 湖北省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路径 | 第101-131页 |
5.1 强化产业支撑 | 第101-108页 |
5.1.1 发展现代农业 | 第101-102页 |
5.1.2 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102-103页 |
5.1.3 壮大现代生产服务业 | 第103-104页 |
5.1.4 重庆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经验借鉴 | 第104-108页 |
5.2 健全城镇体系 | 第108-114页 |
5.2.1 壮大“一主两副多极”城镇节点 | 第108-110页 |
5.2.2 培育三大城市群 | 第110-111页 |
5.2.3 新加坡城市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111-114页 |
5.3 完善公共服务 | 第114-116页 |
5.3.1 强化财政的民生投向,弥补公共服务短板 | 第114页 |
5.3.2 逐步覆盖外来人口,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 第114页 |
5.3.3 推进保障房建设,夯实城镇化和谐稳定基础 | 第114-116页 |
5.4 融入生态文明 | 第116-122页 |
5.4.1 基底保障 | 第117页 |
5.4.2 过程调控 | 第117-121页 |
5.4.3 绩效评判 | 第121-122页 |
5.5 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122-128页 |
5.5.1 健全一体化体制机制 | 第122-126页 |
5.5.2 解决三农问题 | 第126-127页 |
5.5.3 推进“三个集中” | 第127页 |
5.5.4 壮大县域经济 | 第127-128页 |
5.6 彰显荆楚文化特色 | 第128-129页 |
5.6.1 城市要彰显历史文化底蕴、突出特色 | 第128页 |
5.6.2 重视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性开发 | 第128-12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31-132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132-133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