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 | 第15页 |
1.2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1.2.1 研究课题的现状 | 第15-16页 |
1.2.2 研究课题的内容 | 第16页 |
1.2.3 研究课题的意义 | 第16-17页 |
1.3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简介 | 第17页 |
1.4 系统标注内容简介 | 第17-20页 |
1.4.1 机械加工工艺信息 | 第18页 |
1.4.2 形位公差 | 第18-19页 |
1.4.3 表面粗糙度 | 第19-20页 |
1.5 本文所完成的工作 | 第20-21页 |
1.6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1-23页 |
第二章 Pro/E软件及其二次开发简介 | 第23-33页 |
2.1 概述 | 第23页 |
2.2 Pro/E及其三维标注简介 | 第23-26页 |
2.2.1 Pro/E软件介绍 | 第23-24页 |
2.2.2 Pro/E三维标注功能简介 | 第24-26页 |
2.3 Pro/E二次开发简介 | 第26-27页 |
2.4 基于Pro/TOOLKIT程序的二次开发介绍 | 第27-29页 |
2.4.1 确定运行模式 | 第27-28页 |
2.4.2 开发步骤简介 | 第28-29页 |
2.5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第29-31页 |
2.5.1 visual studio 2008简介 | 第29-30页 |
2.5.2 MFC技术简介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三维工艺符号标注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33-41页 |
3.1 系统的设计目标 | 第33-34页 |
3.2 系统的设计思想 | 第34-35页 |
3.3 基本方法与实现步骤 | 第35-36页 |
3.3.1 基本方法 | 第35页 |
3.3.2 实现步骤 | 第35-36页 |
3.4 系统工作流程 | 第36-37页 |
3.5 系统界面设计 | 第37-40页 |
3.5.1 系统界面的设计原则 | 第37-38页 |
3.5.2 系统界面的设计组成介绍 | 第38-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三维工艺符号标注的关键技术 | 第41-53页 |
4.1 问题综述 | 第41页 |
4.2 工艺信息表达问题 | 第41-43页 |
4.2.1 工艺信息表达要素 | 第41-42页 |
4.2.2 工艺信息表达型式 | 第42-43页 |
4.3 工艺符号库构建 | 第43-47页 |
4.3.1 如何在Pro/E中构建特殊符号 | 第43-45页 |
4.3.2 工艺符号库构建步骤 | 第45-46页 |
4.3.3 本文构建的工艺符号库 | 第46-47页 |
4.4 注释点的获取 | 第47-49页 |
4.4.1 Pro/E软件中的坐标系 | 第47页 |
4.4.2 鼠标点到空间点的转换矩阵 | 第47-48页 |
4.4.3 注释点的选取过程 | 第48-49页 |
4.5 动态拖动与调整 | 第49-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操作 | 第53-61页 |
5.1 工艺符号信息标注 | 第53-55页 |
5.1.1 工艺信息标注界面内容 | 第53页 |
5.1.2 系统实现流程 | 第53-54页 |
5.1.3 实现效果 | 第54-55页 |
5.2 形位公差标注 | 第55-58页 |
5.2.1 形位公差标注界面内容 | 第55页 |
5.2.2 系统实现流程 | 第55-56页 |
5.2.3 形状公差实现效果 | 第56-57页 |
5.2.4 位置公差实现效果 | 第57-58页 |
5.3 表面粗糙度标注 | 第58-60页 |
5.3.1 粗糙度标注界面内容 | 第58页 |
5.3.2 系统实现流程 | 第58-59页 |
5.3.3 粗糙度标注实现效果 | 第59-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5页 |
6.1 课题总结 | 第61-6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