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1.1.3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箱体类零件加工制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外误差建模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数控机床误差补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3.3 课题研究的整体结构框架 | 第19-2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复合式镗铣加工中心结构分析与误差识别 | 第21-31页 |
2.1 复合式镗铣加工中心总体结构 | 第21-24页 |
2.2 复合式镗铣加工中心的误差分析与识别 | 第24-30页 |
2.2.1 导轨误差 | 第25-26页 |
2.2.2 滑台(工作台)的几何精度 | 第26页 |
2.2.3 机床主轴回转误差 | 第26-29页 |
2.2.4 立式铣削部分横梁误差分析 | 第29页 |
2.2.5 卧式镗铣滑枕误差变形 | 第29-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复合式镗铣加工中心的综合空间误差模型的建立 | 第31-55页 |
3.1 多体系统理论 | 第31-34页 |
3.1.1 多体系统概述 | 第31-32页 |
3.1.2 特征矩阵 | 第32-33页 |
3.1.3 数控机床的一般建模流程 | 第33-34页 |
3.2 复合式镗铣加工中心的拓扑结构与低序体阵列 | 第34-35页 |
3.3 复合式镗铣加工中心坐标系的设定与特征矩阵的建立 | 第35-50页 |
3.3.1 空间坐标系的设定 | 第35-36页 |
3.3.2 数控加工中心相邻体变换矩阵的推导过程 | 第36-41页 |
3.3.3 X轴滑台相对于机床导轨(床身)的特征矩阵变换 | 第41-43页 |
3.3.4 数控转台相对于X轴滑台的特征矩阵变换 | 第43-45页 |
3.3.5 工件相对于数控转台的特征矩阵变换 | 第45页 |
3.3.6 Z2轴滑台相对于机床导轨(床身)的特征矩阵变换 | 第45-47页 |
3.3.7 Y2主轴箱相对于Z2轴滑台的特征矩阵变换 | 第47-48页 |
3.3.8 刀具相对与Y2主轴箱的特征矩阵变换 | 第48页 |
3.3.9 Y3轴滑台相对于机床导轨(床身)的特征矩阵变换 | 第48-49页 |
3.3.10 Z3刀具主轴箱相对于Y3轴滑台的特征矩阵变换 | 第49-50页 |
3.3.11 镗削刀具相对于Z3滑台主轴的特征矩阵变换 | 第50页 |
3.4 综合空间误差模型的建立 | 第50-54页 |
3.4.1 建立镗铣加工中心的运动学方程 | 第50-51页 |
3.4.2 复合式镗铣加工中心的综合空间误差模型 | 第51-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复合式镗铣加工中心关键部件的误差测量 | 第55-68页 |
4.1 激光干涉仪的基本原理 | 第55-57页 |
4.2 九线辨识技术(九线法)的基本原理 | 第57-59页 |
4.3 复合式镗铣加工中心实际测量步骤 | 第59-62页 |
4.4 复合式镗铣加工中心的测量数据处理 | 第62-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复合式镗铣加工中心误差分析和补偿 | 第68-85页 |
5.1 立式铣床Z2轴横梁误差分析与补偿 | 第68-74页 |
5.1.1 Z2轴横梁主轴的静力学分析 | 第68-74页 |
5.2 卧式镗床Z3轴电机主轴挠度分析与补偿 | 第74-80页 |
5.2.1 Z3轴电机主轴的静力学分析 | 第74-79页 |
5.2.2 Z3轴电机主轴挠度拟合曲线及补偿 | 第79-80页 |
5.3 复合式镗铣加工中心误差分析系统的开发 | 第80-84页 |
5.3.1 用户界面设计与程序功能设计 | 第80-82页 |
5.3.2 程序主要代码设计 | 第82-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 | 第85-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