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第9-1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11页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11-12页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研究 | 第12-20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2.3 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20页 |
第3章 证券公司参与资产证券化路径综述 | 第20-29页 |
3.1 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的主要参与者 | 第20-21页 |
3.2 证券公司作为原始权益人参与资产证券化 | 第21-23页 |
3.3 证券公司作为管理人参与资产证券化 | 第23-27页 |
3.4 证券公司作为中介机构参与资产证券化 | 第27-29页 |
第4章 证券公司参与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分析 | 第29-40页 |
4.1 证券公司以管理人参与资产证券化的运营状况分析 | 第29-31页 |
4.1.1 企业ABS发行基础资产状况 | 第29-30页 |
4.1.2 企业ABS发行利率状况 | 第30页 |
4.1.3 企业ABS发行信用等级 | 第30页 |
4.1.4 证券公司作为管理人发行ABS现首单违约 | 第30-31页 |
4.2 证券公司以原始权益人参与资产证券化的运营状况分析 | 第31-32页 |
4.3 证券公司以承销方参与资产证券化的运营状况分析 | 第32-35页 |
4.4 证券公司参与资产证券化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第35-38页 |
4.4.1 SWOT分析 | 第35-36页 |
4.4.2 波特五力分析 | 第36-38页 |
4.5 中国证券公司与美国投资银行参与资产证券化的路径比较 | 第38-40页 |
4.5.1 投资银行的产品创新 | 第38-39页 |
4.5.2 投资银行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定价及承销 | 第39页 |
4.5.3 投资银行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做市及大宗交易的服务 | 第39-40页 |
第5章 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潜在业务能力分析 | 第40-55页 |
5.1 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潜在业务能力评价指标选取 | 第40-43页 |
5.2 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潜在业务能力的因子提取 | 第43-51页 |
5.2.1 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 第43-44页 |
5.2.2 数据处理 | 第44-46页 |
5.2.3 因子分析及结果 | 第46-51页 |
5.3 基于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潜力因子的聚类分析 | 第51-55页 |
5.3.1 聚类过程及结果描述 | 第51-52页 |
5.3.2 聚类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第6章 证券公司参与资产证券化中的问题归纳 | 第55-61页 |
6.1 证券公司聚类结果的验证 | 第55-57页 |
6.2 资产专项管理计划存在法律隐患 | 第57-58页 |
6.3 证券公司进行资产证券化所创造的利润较少 | 第58页 |
6.4 资产支持证券的二级市场面临流动性不足问题 | 第58-59页 |
6.5 主要问题关系梳理 | 第59-61页 |
第7章 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 第61-69页 |
7.1 完善资产证券化专门法律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 第61-63页 |
7.1.1 企业ABS构架中法律隐患的原因分析 | 第61-62页 |
7.1.2 针对企业资产证券化进行专门立法 | 第62-63页 |
7.2 提高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收入的政策建议 | 第63-66页 |
7.2.1 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收入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63-64页 |
7.2.2 增加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收入的建议 | 第64-66页 |
7.3 提高资产证券化二级市场流动性的政策建议 | 第66-69页 |
7.3.1 资产证券化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原因 | 第66-67页 |
7.3.2 增加二级市场流动性的具体建议 | 第67-69页 |
第8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