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及电池制作技术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5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与特征第13-15页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第13页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3-14页
        1.2.3 锂离子电池的特征第14-15页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5-27页
        1.3.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要求第15-16页
        1.3.2 锂钴氧(LiCoO_2)正极材料第16-20页
        1.3.3 锂镍氧(LiNiO_2)正极材料第20-23页
        1.3.4 正尖晶石型锂锰氧(LiMn_2O_4)正极材料第23-26页
        1.3.5 其它正极材料第26-27页
    1.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发展现状第27-30页
        1.4.1 石墨材料第28-29页
        1.4.2 软炭材料第29页
        1.4.3 硬炭材料第29-30页
        1.4.4 非炭负极材料第30页
    1.5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溶液第30-32页
        1.5.1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溶液的基本要求第30-31页
        1.5.2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溶液与电极作用机理第31页
        1.5.3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溶液的发展第31-32页
    1.6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与发展第32-33页
        1.6.1 国内外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现状第32页
        1.6.2 电动车用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第32-33页
    1.7 正极材料及电池工艺存在的问题与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目的第33-35页
第二章 LiCoO_2的合成研究第35-50页
    2.1 引言第35页
    2.2 实验第35-37页
        2.2.1 LiCoO_2的合成第35页
        2.2.2 热分析第35-36页
        2.2.3 成分分析第36页
        2.2.4 物相分析、晶胞参数及晶块大小的测定第36-37页
        2.2.5 SEM形貌分析第37页
        2.2.6 粒径分析第37页
        2.2.7 比表面积分析第37页
    2.3 反应原理第37-39页
    2.4 合成条件对LiCoO_2结构形貌的影响第39-48页
        2.4.1 热处理制度对LiCoO_2结构形貌的影响第39-45页
        2.4.2 Li/Co初始配比对Li/Co最终配比的影响第45-46页
        2.4.3 合成气氛对LiCoO_2结构形貌的影响第46-47页
        2.4.4 原料对LiCoO_2形貌的影响第47-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 LiCoO_2的形貌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第50-68页
    3.1 引言第50页
    3.2 实验第50-53页
        3.2.1 手套箱第50-51页
        3.2.2 电极测试体系第51-52页
        3.2.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2-53页
        3.2.4 锂离子扩散系数测定第53页
        3.2.5 物理分析第53页
    3.3 LiCoO_2物理性质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3-62页
        3.3.1 粒径及比表面积对LiCoO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3-59页
        3.3.2 表面形貌对LiCoO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9-60页
        3.3.3 晶块大小对LiCoO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60-62页
    3.4 LiCoO_2电极中锂离子扩散性能研究第62-66页
        3.4.1 恒电位阶跃法测定LiCoO_2中锂离子扩散系数的理论推导第62-65页
        3.4.2 LiCoO_2电极中锂离子扩散系数测定第65-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四章 LiNi_(0.5)Co_(0.5)O_2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68-79页
    4.1 引言第68页
    4.2 实验第68-69页
        4.2.1 LiNi_(0.5)Co_(0.5)O_2的合成第68页
        4.2.2 物相结构鉴定及性能检测第68-69页
    4.3 Ni原子占位有序度的表征第69-72页
    4.4 合成条件对LiNi_(0.5)Co_(0.5)O_2结构的影响第72-75页
        4.4.1 合成温度的影响第72-73页
        4.4.2 合成时间的影响第73-74页
        4.4.3 合成气氛的影响第74-75页
        4.4.4 以LiOH、Ni(OH)_2、Co(OH)_2合成LiNi_(0.5)Co_(0.5)O_2第75页
    4.5 LiNi_(0.5)Co_(0.5)O_2的电化学性能及其应用探讨第75-78页
        4.5.1 LiNi_(0.5)Co_(0.5)O_2的充放电特性第75-76页
        4.5.2 LiNi_(0.5)Co_(0.5)O_2的应用第76-78页
    4.6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掺杂LiMn_2O_4的电化学性能及晶体场理论研究第79-94页
    5.1 引言第79页
    5.2 实验第79-80页
        5.2.1 LiM_xMn_(2-x)O_4的合成第79-80页
        5.2.2 物相分析第80页
        5.2.3 电极测试体系第80页
        5.2.4 充放电特性第80页
        5.2.5 循环寿命测试第80页
        5.2.6 循环伏安测试第80页
        5.2.7 扩散系数测量第80页
    5.3 尖晶石型LiMn_2O_4晶胞的亚晶格结构第80-81页
    5.4 掺杂金属离子的选择第81-84页
        5.4.1 过渡金属离子在八面体场中d轨道能级的分裂第81-82页
        5.4.2 掺杂金属离子的价电子组态第82-83页
        5.4.3 掺杂金属离子对LiMn_2O_4晶体场稳定化能的影响第83-84页
    5.5 物相分析第84-85页
    5.6 掺杂对LiMn_2O_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85-90页
        5.6.1 掺杂对LiMn_2O_4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第85-86页
        5.6.2 掺杂对LiMn_2O_4循环性能的影响第86-87页
        5.6.3 LiM_xMn_(2-x)O_4的循环伏安曲线第87-89页
        5.6.4 掺杂对锂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第89-90页
    5.7 充放电过程中LiMn_2O_4容量的严重衰减机理第90-91页
        5.7.1 八面体配位的Jahn-Teller效应第90页
        5.7.2 尖晶石型LiMn_2O_4结构的畸变第90-91页
    5.8 不同掺杂金属离子对LiMn_2O_4容量的影响机理第91-92页
    5.9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六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界面过程研究第94-109页
    6.1 引言第94页
    6.2 实验第94-95页
    6.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脱/嵌锂反应过程第95页
    6.4 脱/嵌锂反应界面过程的理论研究第95-103页
        6.4.1 模型假设第95页
        6.4.2 等效电路的建立第95-96页
        6.4.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脱/嵌锂过程交流阻抗的理论推导第96-103页
    6.5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交流阻抗研究第103-108页
        6.5.1 LiCoO_2和LiNi_(0.5)Co_(0.5)O_2的交流阻抗第103-104页
        6.5.2 LiMn_2O_4和LiCr_xMn_(2-x)O_4的交流阻抗第104-105页
        6.5.3 交流阻抗模型正确性的验证第105-108页
    6.6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七章 锂离子电池制作工艺及电池性能研究第109-137页
    7.1 引言第109-110页
    7.2 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流程第110-111页
        7.2.1 浆料的配制第110页
        7.2.2 极片的制作工艺第110-111页
        7.2.3 电解液的注入第111页
    7.3 负极材料的筛选第111-113页
        7.3.1 天然石墨(NG)第111-112页
        7.3.2 人造石墨(AG)第112页
        7.3.3 中间相碳微球(MCMB)第112-113页
    7.4 电解液的选择第113-116页
    7.5 电极中各组分的优化第116-120页
        7.5.1 粘结剂用量的影响第116-118页
        7.5.2 添加剂用量的影响第118-120页
    7.6 锂离子电池化成制度的研究第120-127页
        7.6.1 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极反应历程第121-124页
        7.6.2 化成制度研究第124-127页
    7.7 正负极料量比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第127-129页
        7.7.1 正负极料量比的计算第127页
        7.7.2 正负极料量比的循环伏安法检测第127-129页
    7.8 锂离子电池性能的评价第129-134页
        7.8.1 充放电性能第129-131页
        7.8.2 温度特性第131-133页
        7.8.3 循环性能第133页
        7.8.4 贮存性能第133-134页
        7.8.5 安全性能第134页
    7.9 水溶液体系制作极片的开发第134-135页
    7.10 本章小结第135-137页
第八章 总结第137-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5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所获奖励及发表论文第154-156页
致谢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钒氧基化合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车用柴油机燃烧系统参数优化及其流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