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钒氧基化合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CT第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46页
    1.1 概述第15-16页
    1.2 二次锂电池的构成及工作原理第16-18页
    1.3 二次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选择及研究现状第18-42页
        1.3.1 正极材料的选择第18-19页
        1.3.2 锂钴氧正极材料第19-20页
        1.3.3 锂镍氧正极材料第20-23页
        1.3.4 锂锰氧正极材料第23-28页
        1.3.5 钒氧基化合物正极材料第28-41页
            1.3.5.1 V_2O_5第28-32页
            1.3.5.2 V_2O_5基的复合材料第32-36页
            1.3.5.3 LiV_3O_8正极材料第36-40页
            1.3.5.4 其它钒氧化合物正极材料第40-41页
        1.3.6 其它正极材料第41-42页
            1.3.6.1 锂铁磷酸盐正极材料第41页
            1.3.6.2 导电聚合物正极材料第41-42页
    1.4 锂二次电池的应用第42-44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目的第44-46页
第二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V_2O_5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第46-60页
    2.1 引言第46-47页
    2.2 实验第47-48页
        2.2.1 材料的制备第47-48页
            2.2.1.1 H_2O_2-凝胶法制备V_2O_5第47页
            2.2.1.2 熔融-凝胶法制备V_2O_5第47-48页
        2.2.2 合成样品的测试分析第48页
        2.2.3 合成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8页
            2.2.3.1 正极片的制备和电池组装第48页
            2.2.3.2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8-59页
        2.3.1 V_2O_5的热分析第48-49页
        2.3.2 V_2O_5的X-射线衍射第49-51页
            2.3.2.1 热处理温度对材料结构的影响第49-51页
            2.3.2.2 热处理时间对材料结构的影响第51页
        2.3.3 合成V_2O_5的SEM第51-53页
        2.3.4 V_2O_5的FTIR测试分析第53-54页
        2.3.5 合成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54-59页
            2.3.5.1 两种合成方法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4-57页
            2.3.5.2 热处理条件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7-59页
    2.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三章 杂化材料(PANI)_xV_2O_5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第60-77页
    3.1 引言第60-61页
    3.2 实验第61-62页
        3.2.1 材料的制备第61页
        3.2.2 合成样品的测试分析第61-62页
        3.2.3 合成样品的电化学性第62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62-75页
        3.3.1 材料的结构特征第62-63页
        3.3.2 材料的表征第63-69页
            3.3.2.1 材料的热分析第63-64页
            3.3.2.2 材料的氧化热处理分析第64页
            3.3.2.3 材料的X-射线衍射分析第64-66页
            3.3.2.4 材料的扫描电镜分析第66-67页
            3.3.2.5 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第67-69页
        3.3.3 (PANI)_xV_2O_5的电化学特性研究第69-75页
            3.3.3.1 不同组成(PANI)_xV_2O_5的比容量特性第69-71页
            3.3.3.2 氧化热处理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71-73页
            3.3.3.3 (PANI)_(0.3)V_2O_5的循环伏安特性第73-74页
            3.3.3.4 材料的电化学阻抗谱研究第74-75页
    3.4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四章 LiV_3O_8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77-93页
    4.1 引言第77-78页
    4.2 实验第78-80页
        4.2.1 液相沉淀法制备LiV_3O_8第78-79页
        4.2.2 高温法制备LiV_3O_8第79页
        4.2.3 合成样品的测试分析第79页
        4.2.4 合成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第79-80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80-92页
        4.3.1 材料的结构表征第80-86页
            4.3.1.1 Li_(1+x)V_3O_8的结构第80-81页
            4.3.1.2 材料的热分析第81页
            4.3.1.3 材料的X-射线衍射分析第81-83页
            4.3.1.4 材料的组成分析第83-84页
            4.3.1.5 材料的形貌分析第84-85页
            4.3.1.6 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第85-86页
        4.3.2 LiV_3O_8作二次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特性第86-92页
            4.3.2.1 材料的比容量特性第86-87页
            4.3.2.2 热处理时间对LT-LiV_3O_8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第87-88页
            4.3.2.3 材料的电流倍率性能第88-89页
            4.3.2.4 材料的循环性能第89-91页
            4.3.2.5 循环伏安特性第91-92页
    4.4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五章 Li_(1-x)Ag_xV_3O_8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第93-109页
    5.1 引言第93-94页
    5.2 实验第94-95页
        5.2.1 液相沉淀法制备Li_(1-x)Ag_xV_3O_8第94页
        5.2.2 合成样品的测试分析第94-95页
        5.2.3 合成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第95页
    5.3 结果和讨论第95-107页
        5.3.1 材料的结构表征第95-98页
            5.3.1.1 材料的热分析第95-96页
            5.3.1.2 材料的X-射线衍射分析第96-97页
            5.3.1.3 材料的组成分析第97页
            5.3.1.4 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第97-98页
        5.3.2 合成材料的电化学特性第98-107页
            5.3.2.1 不同组成对充放电比容量的影响第98-100页
            5.3.2.2 合成材料的循环性能第100-101页
            5.3.2.3 测试温度对材料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第101-103页
            5.3.2.4 合成材料的循环伏安特性第103-104页
            5.3.2.5 合成材料的电化学阻抗特性第104-107页
    5.4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六章 钒氧基化合物电极过程的动力学研究第109-120页
    6.1 前言第109-110页
    6.2 实验第110-112页
        6.2.1 材料的制备第110页
        6.2.2 电极的制备与实验电池的装配第110页
        6.2.3 钒氧基化合物电极的交换电流密度的测定第110-111页
        6.2.4 开路电位与活性材料中嵌锂量关系的测定第111页
        6.2.5 锂离子在钒氧基化合物材料中的扩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第111-112页
    6.3 结果和讨论第112-119页
        6.3.1 钒氧基化合物电极的交换电流密度第112-114页
            6.3.1.1 线性极化法测定电极交换电流密度的原理第112-113页
            6.3.1.2 钒氧基化合物电极交换电流密度的比较第113-114页
        6.3.2 锂离子在钒氧基化合物中的扩散动力学第114-119页
            6.3.2.1 PITT法测定化学扩散系数(D_(Li)~+)的基本原理第114-116页
            6.3.2.2 Li~+离子在(PANI)_(0.3)V_2O_5材料中的扩散性能第116-118页
            6.3.2.3 锂离子在钒氧基化合物材料中的扩散性能比较第118-119页
    6.4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第七章 钒氧基化合物电极的电化学阻抗谱研究第120-134页
    7.1 前言第120-122页
    7.2 实验第122-123页
        7.2.1 材料的制备第122页
        7.2.2 电极的制备与实验电池的装配第122页
        7.2.3 钒氧基化合物电极的库仑滴定第122-123页
        7.2.4 钒氧基化合物电极电化学阻抗谱的测定第123页
    7.3 结果和讨论第123-132页
        7.3.1 利用EIS技术研究电极扩散过程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第123-125页
        7.3.2 LiV_3O_8电极的电化学阻抗特性第125-128页
        7.3.3 LiV_3O_8电极在不同嵌锂状态下的电化学阻抗特性第128页
        7.3.4 LiV_3O_8电极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化学阻抗第128-131页
        7.3.5 钒氧基化合物电极材料动力学性能的对比第131-132页
    7.4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第八章 结论第134-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60页
附录第160-162页
致谢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研究
下一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及电池制作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