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体验式学习在日本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引言第11-17页
    一、研究背景第11页
    二、文献综述第11-16页
        (一)关于体验式学习的相关研究第11-13页
            1.关于体验式学习含义的研究第11-12页
            2.关于体验式学习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第12-13页
        (二)关于日本实践性道德教育的相关研究第13-16页
            1.国内对于日本实践性道德教育的相关研究第14页
            2.国外对于日本实践性道德教育的相关研究第14-16页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第16页
        (一)研究意义第16页
            1.理论意义第16页
            2.现实意义第16页
        (二)研究目的第16页
    四、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一章 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基础与过程模式第17-24页
    一、体验式学习的相关理论第17-19页
        (一)亚里士多德的道德习惯思想第17页
        (二)杜威的“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思想第17-18页
        (三)卡特·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第18页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第18-19页
    二、体验式学习的过程模式第19-21页
        (一)萌芽阶段第19页
        (二)二阶段模式第19-20页
        (三)三阶段模式第20页
        (四)四阶段模式第20-21页
    三、体验式学习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第21-24页
        (一)从体验式学习的实用价值分析第21-22页
        (二)从道德教育的需求特征分析第22-24页
第二章日本道德教育应用体验式学习的文化基础和政策支持第24-28页
    一、应用体验式学习的文化基础第24-25页
        (一)善于学习的文化利于新理念的引进第24页
        (二)亲近自然的文化利于学习的开展第24-25页
    二、应用体验式学习的政策支持第25-28页
        (一)以课程改革促进体验式学习的发展第25-26页
        (二)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体验式学习的完善第26-28页
第三章 体验式学习在日本道德教育中应用的基本路径与实施第28-35页
    一、应用概况第28-29页
        (一)政策地位日益凸显第28页
        (二)应用范围扩大且效果显著第28-29页
    二、基本路径第29-30页
        (一)渗透性道德教育第29页
        (二)实践性道德教育第29-30页
    三、实施过程第30-35页
        (一)活动前的准备第30-31页
        (二)创建体验情境第31页
        (三)自由观察体悟第31-32页
        (四)在交流中完善第32-33页
        (五)去行动中验证第33页
        (六)活动评价第33-35页
第四章 体验式学习在日本道德教育中应用的个案分析——以长崎谏早市立森山西小学野外住宿体验学习为例第35-38页
    一、该校道德教育的基本情况第35页
    二、体验式学习在该校道德教育中的应用与分析第35-38页
        (一)实施过程第35-36页
        (二)案例分析第36-38页
第五章 体验式学习在日本道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特征与问题第38-45页
    一、应用效果第38-41页
        (一)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第38-39页
        (二)促进学生主体性与集体感的协调发展第39-40页
        (三)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第40-41页
    二、应用的基本特征第41-42页
        (一)主体的自主性第41页
        (二)形式的生态性第41页
        (三)过程的体察性第41-42页
        (四)发展的整体性第42页
        (五)意义的开放性第42页
        (六)目的的实践性第42页
    三、存在的问题第42-45页
        (一)程序灵活性欠缺第42-43页
        (二)评价体系不完善第43页
        (三)教师的专业性不足第43页
        (四)对适用性考虑欠佳第43-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后记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废瓷砖全组分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耐久性研究
下一篇:塔线体系脱冰跳跃模型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