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皮肤肿瘤论文

热海绵纳米载体介导化疗和免疫联合治疗黑色素瘤的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前言第12-15页
第一章 热海绵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第15-24页
    1 引言第15页
    2 实验部分第15-19页
        2.1 试剂与仪器第15-16页
        2.2 热海绵纳米粒的制备第16-17页
            2.2.1 载体TSN的制备第17页
            2.2.2 载药纳米粒的制备第17页
        2.3 热海绵纳米粒的表征第17-19页
            2.3.1 基本表征第17页
            2.3.2 两药包封情况的测定第17-18页
            2.3.3 温敏性的考察第18页
            2.3.4 两药的体外累积释放研究第18页
            2.3.5 载体细胞毒性的检测第18-19页
    3.结果第19-23页
        3.1 热海绵纳米粒的制备条件第19-20页
        3.2 热海绵纳米粒的表征第20页
        3.3 载体包封能力的评价第20-21页
        3.4 两药的体外累积释放结果第21-22页
        3.5 载体的细胞毒性评价第22-23页
    4.讨论第23-24页
第二章 TSN介导下药物的体内分布第24-31页
    1 引言第24页
    2 实验部分第24-26页
        2.1 试剂与仪器第24-25页
        2.2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第25-26页
            2.2.1 血清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5页
            2.2.2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第25-26页
        2.3 药物体内分布的研究第26页
            2.3.1 荧光纳米粒的制备第26页
            2.3.2 药物在体内分布的观测第26页
            2.3.3 药物组织累积情况的研究第26页
        2.4 数据分析第26页
    3. 结果第26-29页
        3.1 两药的血清标准曲线第26-27页
        3.2 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第27-28页
        3.3 药物的体内分布结果第28-29页
        3.4 药物的组织累积结果第29页
    4 讨论第29-31页
第三章 联合治疗方案的药效评价第31-41页
    1 引言第31页
    2 实验部分第31-34页
        2.1 试剂与仪器第31-32页
        2.2 黑色素皮下瘤的治疗实验第32页
            2.2.1 皮下瘤模型的建立第32页
            2.2.2 实验动物的分组第32页
            2.2.3 两药联用剂量的探究第32页
            2.2.4 治疗效果的评价第32页
        2.3 荷瘤小鼠的存活率实验第32-33页
        2.4 黑色素肺转移瘤的抑制实验第33页
            2.4.1 肺转移瘤模型的建立第33页
            2.4.2 肿瘤转移抑制效果的评价第33页
        2.5 安全性的评价第33页
        2.6 数据分析第33-34页
    3 结果第34-38页
        3.1 给药方案的确定第34页
        3.2 联用方案中两药剂量的确定第34页
        3.3 皮下瘤治疗效果的评价第34-36页
        3.4 存活率的研究结果第36页
        3.5 肿瘤转移抑制效果的评价第36-38页
        3.6 安全性评价第38页
    4 讨论第38-41页
第四章 联合治疗的机制研究第41-56页
    1 引言第41-42页
    2 实验部分第42-45页
        2.1 试剂与仪器第42-43页
        2.2 肿瘤微环境局部免疫应答的研究第43-44页
            2.2.1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的分析第43-44页
            2.2.2 瘤内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第44页
        2.3 外周淋巴器官免疫应答的研究第44页
            2.3.1 淋巴结第44页
            2.3.2 脾脏第44页
        2.4 数据分析第44-45页
    3 结果第45-53页
        3.1 肿瘤微环境中免疫应答的分析第45-51页
            3.1.1 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第45页
            3.1.2 TILs的流式结果第45-51页
            3.1.3 瘤内细胞因子水平的分析第51页
        3.2 外周免疫器官中免疫应答的分析第51-53页
            3.2.1 淋巴结第51-52页
            3.2.2 脾脏第52-53页
    4 讨论第53-56页
总结与展望第56-59页
参考文献第59-65页
综述第65-76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高分辨率工业相机系统设计
下一篇:小学性别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S小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