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一)性别 | 第8-9页 |
(二)性别教育 | 第9页 |
(三)校本课程 | 第9-10页 |
(四)校本课程开发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学校性教育研究 | 第11-13页 |
(二)校本课程开发 | 第13-15页 |
(三)文献评析 | 第15页 |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文献法 | 第16-17页 |
(二)个案研究法 | 第17页 |
(三)访谈法 | 第17页 |
(四)课堂观察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S小学《性别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动因 | 第18-24页 |
一、S小学《性别教育》课程开发外在动因 | 第18-21页 |
(一)回答“我从哪里来”的疑问,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 第18-19页 |
(二)上海基础教育中缺乏“科学又干净”的学校性教育 | 第19-20页 |
(三)《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紧迫需求 | 第20-21页 |
(四)近年来儿童性侵案发生率持续上升 | 第21页 |
二、S小学《性别教育》课程开发内在动因 | 第21-24页 |
(一)S小学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底蕴 | 第21-22页 |
(二)以“校本课程”来展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 | 第22-24页 |
第三章 S小学《性别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 第24-49页 |
一、《性别教育》课程方案设计环节 | 第24-33页 |
(一)《性别教育》校本课程的课程理念与定位 | 第25页 |
(二)《性别教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 第25-28页 |
(三)《性别教育》校本课程的课程内容 | 第28-31页 |
(四)《性别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组织 | 第31-33页 |
二、《性别教育》校本课程的课程实施环节 | 第33-38页 |
(一)《性别教育》校本课程实施取向 | 第34页 |
(二)《性别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 第34-36页 |
(三)《性别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学互动特点 | 第36-38页 |
三、《性别教育》课程评价环节 | 第38-41页 |
(一)《性别教育》校本课程评价主体 | 第38-39页 |
(二)《性别教育》校本课程评价实施原则 | 第39页 |
(三)《性别教育》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 | 第39页 |
(四)《性别教育》校本课程的评价方法 | 第39-41页 |
四、《性别教育》课程开发遇到的困难与应对 | 第41-49页 |
(一)遵循“适度”原则应对课程内容选择的迷茫 | 第42-43页 |
(二)遵循“适时”原则克服系统组织课程内容的困扰 | 第43-44页 |
(三)遵循“适切”原则实现课程实施的突破 | 第44-47页 |
(四)遵循“适合”原则探索最佳的课程评价 | 第47-49页 |
第四章 S小学《性别教育》课程开发的评析 | 第49-59页 |
一、《性别教育》课程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 第49-52页 |
(一)秉承“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49-50页 |
(二)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的自觉意识 | 第50-51页 |
(三)尝试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其他课堂中的探索 | 第51-52页 |
(四)注重关于性别差异的教育教学研究在其他学科的应用 | 第52页 |
二、《性别教育》课程目前仍存在的不足与改进建议 | 第52-59页 |
(一)《性别教育》课程仍存在的问题 | 第53-55页 |
(二)针对目前课程仍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 第55-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 1:参与《性别教育》课程开发教师访谈提纲 | 第61-62页 |
附录 2:《性别标签》课堂观察记录 | 第62-64页 |
附录 3:《性别教育》课堂教材《男孩女孩》及其家庭版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8页 |
附件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