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对象概念诠释 | 第15-22页 |
·居住分异与社会隔离 | 第15-16页 |
·混合居住模式 | 第16页 |
·住房保障体系 | 第16-17页 |
·保障性住房 | 第17-21页 |
·保障房住区 | 第21页 |
·本文研究问题及区域界定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及国内外保障房建设的发展与经验 | 第24-40页 |
·文献综述 | 第24-27页 |
·关于保障性住房的相关研究 | 第24页 |
·关于居住分异的相关研究 | 第24-26页 |
·关于混合居住模式的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国外保障房建设经验 | 第27-34页 |
·美国可支付住房的建设经验 | 第28-30页 |
·香港公营房屋的建设经验 | 第30-32页 |
·新加坡组屋的建设经验 | 第32-34页 |
·国外保障房建设经验总结 | 第34页 |
·国内保障房建设发展 | 第34-39页 |
·国内保障房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34-35页 |
·国内主要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 | 第35-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建设与居住分异现象的关系探讨 | 第40-59页 |
·我国居住分异现象综述 | 第40-45页 |
·我国居住分异动力机制研究 | 第40-43页 |
·居住分异现象的影响分析 | 第43-45页 |
·广州市居住分异与保障房建设的发展 | 第45-53页 |
·1949 年1978 年:计划经济与单位制限制下的均质化社会 | 第45-46页 |
·1978 年1992 年:改革开放与解困房建设影响下的居住空间有限分化 | 第46-48页 |
·1992 年2003 年:住房改革与保障房建设萌芽推动下的居住分异现象的突破 | 第48-50页 |
·2003 年2006 年:商品房建设突破与保障房建设停滞作用下的居住分异现象的发展 | 第50页 |
·2006 年至今:商品房建设与保障房建设共同提速推动下的居住分异现象的加剧 | 第50-52页 |
·广州市居住分异现象发展与保障房住区建设的关系探讨 | 第52-53页 |
·广州市不同类型住宅居住分异度测算 | 第53-56页 |
·公式使用说明 | 第53-54页 |
·样本选择说明 | 第54页 |
·分类标准说明 | 第54-55页 |
·计算结果 | 第55-56页 |
·保障房住区建设对居住分异现象的影响力分析 | 第56-57页 |
·保障房住区选址边缘化导致空间隔离现象 | 第56-57页 |
·大规模的保障房住区导致贫困集中现象 | 第57页 |
·保障房住区公共配套设施缺乏导致贫困遗传现象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现状分析及相关案例研究 | 第59-85页 |
·广州市保障房整体发展与现状 | 第59-62页 |
·广州市保障房建设发展历程 | 第59-60页 |
·广州市各类型保障房建设现状概述 | 第60-62页 |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整体建设现状分析 | 第62-69页 |
·选址分析 | 第62-63页 |
·公共交通设施分析 | 第63-65页 |
·到达城市中心区的交通耗时 | 第65-66页 |
·公共配套设施分析 | 第66页 |
·住区规模分析 | 第66-69页 |
·广州市保障性住房实例研究 | 第69-81页 |
·案例选择依据 | 第69页 |
·同德围安居房住区 | 第69-73页 |
·金沙洲新社区 | 第73-78页 |
·龙归城 | 第78-81页 |
·广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主要问题分析 | 第81-83页 |
·政策层面 | 第82页 |
·规划设计层面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混合居住模式与保障房住区建设 | 第85-103页 |
·混合居住模式的缘起与发展 | 第85-90页 |
·混合居住模式的缘起与发展 | 第85-86页 |
·混合居住模式在美国的发展 | 第86-90页 |
·混合居住模式的混合内容 | 第90-91页 |
·社会阶层的混合 | 第90页 |
·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混合 | 第90-91页 |
·居民生活方式的混合 | 第91页 |
·建筑样式的混合 | 第91页 |
·混合居住模式的阶层组合及特点 | 第91-92页 |
·混合居住模式在保障房建设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92-95页 |
·极端阶级分化现象尚未形成是推行混合居住模式的首要前提 | 第92-93页 |
·市区与郊区的双重繁荣是推行混合居住模式的物质空间基础 | 第93页 |
·单位制社区的一度盛行是推行混合居住模式的历史影响 | 第93-94页 |
·公租房制度的出现是推行混合居住模式的重要转机 | 第94-95页 |
·混合居住模式在保障房住区建设中的正面效应 | 第95-96页 |
·对社区的正面效应 | 第95页 |
·对居民的正面效应 | 第95-96页 |
·保障房住区建设推行混合居住模式的难点 | 第96-100页 |
·社会与经济 | 第96-97页 |
·社区管理 | 第97-99页 |
·居民 | 第99-100页 |
·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行混合居住模式的突破点 | 第100-102页 |
·合理的混合尺度 | 第100-101页 |
·寻求合适的中间阶层 | 第101页 |
·以公共空间促进居民交流 | 第101-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建设策略探讨 | 第103-115页 |
·保障房住区分散策略 | 第103-107页 |
·保证多元化的土地供应 | 第104-105页 |
·寻求多样化的建设主体 | 第105-107页 |
·住房混合策略 | 第107-110页 |
·在不同住区之间实现混合居住 | 第108页 |
·在住区内部实现混合居住 | 第108-110页 |
·住区建设策略 | 第110-114页 |
·住区外部建设策略 | 第111-112页 |
·住区内部建设策略 | 第112-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结语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附录 | 第119-125页 |
附录一 广州市建成及在建(2006 年至2010 年)保障房住区情况一览表 | 第119-121页 |
附录二 保障房相关政策整理 | 第121-124页 |
附录三 居民问卷调查表 | 第124-12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附件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