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南京工程学院江宁新校区簇群式校园规划使用后评价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5页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4-16页
 基本概念第16-17页
     ·大学校园规划空间形态第16页
     ·使用后评价理论第16-17页
     ·校园户外活动类型第17页
 国内外理论研究基础第17-21页
     ·有关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理论研究第17-19页
     ·有关使用后评价理论研究第19-21页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第21页
 研究的内容、范围及方法第21-24页
     ·研究对象及内容第21页
     ·研究的范围第21-22页
     ·研究的方法第22-24页
 研究框架第24-25页
第二章 簇群式大学校园规划概念详解第25-35页
 本文中“簇群式”校园规划形态概念的界定第25-30页
     ·“簇群”概念辨析第25-26页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实践中的空间形态类型划分第26-30页
       ·集中模式第26-27页
       ·均质模式第27-28页
       ·线性模式第28-29页
       ·簇群模式第29-30页
 簇群式校园规划模式典型案例研究第30-33页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概念性规划设计华工院方案第30-31页
     ·燕山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中标方案(天津大学)第31-32页
     ·安徽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华南理工大学)第32-33页
 簇群式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需注意的若干问题第33-34页
     ·簇群式的大学校园空间形态如何形成的问题第33页
     ·簇群式校园的发展扩建模式第33-34页
     ·簇群间的交通体系设计问题第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南京工程学院江宁新校区簇群式校园动态设计与建设历程第35-53页
 南京工程学院江宁新校区簇群式规划设计背景第35-36页
     ·基地概况第35页
     ·南工簇群式校园的发展图景第35-36页
 第一轮方案设计(2002.07.10)第36-40页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第36-37页
       ·现代化校园第36页
       ·园林化校园第36页
       ·生态化校园第36-37页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第37页
     ·总体规划布局原则第37-40页
       ·一核多轴的校园系统第37-38页
       ·根据校园地形特点,创造校园景观系统第38页
       ·以品字形结构来优化校园的功能分区第38-39页
       ·散布于簇群中的亮点建筑第39页
       ·主要车行外环,人行步道内行的交通组织第39-40页
       ·分期规划与预留发展原则第40页
 第二轮方案设计(2002.08.17)第40-47页
     ·修改原则第40-41页
     ·主要修改内容第41-45页
       ·对功能布局的调整第41-42页
       ·对规划结构的调整第42-43页
       ·校园道路系统的调整第43-44页
       ·对基地保留水系的调整第44页
       ·对主要单体建筑的同步修改第44-45页
       ·校园形态分期建设状况的调整第45页
     ·同期竞标方案对比第45-47页
 第三轮方案设计(2004.02.27)第47-48页
     ·甲方对建筑功能 布局的调整第47页
     ·其他设计机构介入导致的形态调整第47页
     ·校前区的完善设计第47-48页
 第四轮方案设计(2005.12.10 办理规划设计延期手续)第48-49页
     ·工程中心设计任务书的提出第48-49页
     ·其他设计机构的继续介入第49页
 第五轮方案设计(2007.04.19)第49-50页
     ·功能布局的局部调整第49-50页
     ·单体建设任务书的增补第50页
 南京工程学院江宁新校区分期建设情况第50-52页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基于POE 研究方法的南京工程学院江宁新校区综合评价第53-155页
 南工江宁新校区簇群式规划使用后评价所采用的方法及分类第53-54页
     ·合理性评估第53页
     ·满意度评估第53-54页
       ·显性模式评价体系第53-54页
       ·隐性模式评价体系第54页
 南京工程学院江宁新校区合理性评价第54-57页
     ·校园核心景观簇群规划合理性评价第54-55页
     ·校园簇群功能布局规划合理性评价第55-56页
     ·校园簇群模式发展规划合理性评价第56-57页
 显性模式评价体系下的南工新校区簇群式规划满意度评价第57-102页
     ·校园土地利用评价第57-71页
       ·校园土地利用评价的目的第57页
       ·南工簇群式校园土地利用设计预期第57-58页
       ·南工簇群式校园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第58页
       ·校园功能组织结构第58-63页
         ·校园组织结构类型第58-59页
         ·校园功能分区第59-63页
       ·用地面积指标定额第63-71页
         ·文体活动区用地面积评价第64-69页
         ·教学科研区用地面积评价第69-70页
         ·学生生活/后勤区用地面积评价第70-71页
     ·校园交通组织评价第71-89页
       ·校园交通组织评价的目的第71页
       ·南工簇群式校园交通组织设计预期第71-72页
       ·南工簇群式校园交通组织评价指标体系第72页
       ·校园交通构架与功能第72-82页
         ·校园主要交通类型第72-73页
         ·校园出入口位置及数量第73-74页
         ·校园主要交通流线第74-78页
         ·校园交通流量第78-81页
         ·校园交通冲突的节点及数目第81-82页
       ·校园交通设施状况第82-88页
         ·机动车停车场面积、设施及分布第82-85页
         ·自行车停车场面积、设施及分布第85-87页
         ·道路的设施状况第87-88页
       ·校园交通情况总评表第88-89页
     ·校园绿化环境评价第89-97页
       ·校园绿化指标评价的目的第89-90页
       ·南工簇群式校园绿化环境设计预期第90页
       ·南工簇群式校园绿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第90页
       ·校园绿化指标及总体布局第90-91页
       ·校园绿化空间构成功能第91-94页
       ·校园绿化树种的选择与配置第94-95页
       ·校园水体状况第95-97页
         ·水体的位置、形态第95页
         ·水体可接近性第95-97页
     ·校园外部空间评价第97-102页
       ·校园外部空间评价的目的第97-99页
       ·南工簇群式校园外部空间设计预期第99页
       ·南工簇群式校园外部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第99页
       ·南工簇群式校园外部空间结构层次第99-100页
       ·簇群式校园外部空间“存在性”调查第100-102页
 隐性模式评价体系下的南工新校区簇群式规划满意度评估第102-153页
     ·校园规划格局第102-107页
       ·校园规划格局评价的目的第102页
       ·南工簇群式校园规划格局设计预期第102页
       ·南工簇群式校园规划格局评价指标体系第102-103页
       ·针对可持续性发展的校园整体印象第103-104页
       ·校园认知第104-107页
         ·南工校园方位感认知第104-106页
         ·南工校园轴线及其中心区认知第106页
         ·南工校园标志物认知第106-107页
     ·校园环境第107-146页
       ·校园环境评价的目的第107-108页
       ·南工簇群式校园环境设计预期第108页
       ·南工簇群式校园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第108-109页
       ·南工簇群式校园环境“有效性”调查第109-111页
       ·校园户外铺地广场第111-122页
         ·外部空间评价理论基础第111-112页
         ·簇群间公共开敞空间内的铺地广场第112-119页
         ·簇群内建筑间铺地广场第119-122页
       ·校园核心景观区第122-128页
       ·簇群间绿地系统第128-144页
         ·南工中心区簇群间绿地系统认知第128-129页
         ·南工簇群间绿地系统抽样分析第129-141页
         ·南工簇群间绿地系统设计策略横向对比第141-144页
       ·校园景观小品第144-146页
     ·校园建筑第146-153页
       ·校园建筑评价的目的第146页
       ·南工簇群式校园建筑设计预期第146页
       ·南工簇群式校园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第146页
       ·校园建筑色彩第146-148页
       ·校园建筑风格第148-150页
       ·单体综合评价第150-153页
 本章小结第153-155页
第五章 南京工程学院江宁新校区的簇群式校园规划反思及建议第155-163页
 南工簇群式校园规划现存问题归纳第155-157页
     ·土地利用第155页
     ·交通组织第155-156页
     ·规划格局第156页
     ·校园环境第156-157页
     ·校园建筑第157页
 对南工校园建设的建议第157-159页
     ·土地利用第157-158页
     ·交通组织第158页
     ·校园环境第158-159页
 簇群式校园规划实践可借鉴的经验与教训第159-163页
     ·簇群式校园规划的适宜性研究第159页
     ·簇群式校园规划的发展导则第159-160页
     ·簇群式校园规划的校园格局第160页
     ·簇群式校园规划的外部空间第160-161页
     ·簇群式校园规划的道路设计第161页
     ·簇群式校园规划的校园建筑风格第161-163页
结论第163-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68页
附录第168-186页
 附录一 校园交通组织评价调查问卷第168-169页
 附录二 校园土地利用评价调查问卷第169-170页
 附录三 校园规划格局评价调查问卷第170-171页
 附录四 校园建筑评价调查问卷第171-172页
 附录五 校园外部空间评价调查问卷第172-173页
 附录六 校园中心区绿地改进措施调查问卷第173-174页
 附录七 南京工程学院江宁大学城校区认知地图调查第174-175页
 附录八 核心景观区使用者活动行为注记图第175-176页
 附录九 核心景观区使用者活动行为注记图第176-177页
 附录十 核心景观区使用者活动行为注记图第177-178页
 附录十一 学海湾广场使用者活动行为注记图第178-179页
 附录十二 学海湾广场使用者活动行为注记图第179-180页
 附录十三 学海湾广场使用者活动行为注记图第180-181页
 附录十四 访谈调查摘录(部分)第181-185页
 附录十五 南工校园现状图第185-1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86-187页
致谢第187-188页
附件第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底层架空的填充墙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
下一篇:基于混合居住模式的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建设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