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页 |
1 引言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1.4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地理标志 | 第19页 |
2.1.2 地理标志农产品 | 第19-20页 |
2.1.3 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 | 第20页 |
2.2 地理标志农产品与相关概念比较 | 第20-21页 |
2.2.1 与区域品牌的差异 | 第20页 |
2.2.2 与企业品牌的差异 | 第20-21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1页 |
2.3.2 信誉产品理论 | 第21页 |
2.3.3 搭便车理论 | 第21-22页 |
3 黑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 第22-28页 |
3.1 黑龙江省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有利条件 | 第22-23页 |
3.1.1 优越的自然条件 | 第22页 |
3.1.2 良好的产业基础 | 第22-23页 |
3.1.3 强力的政策支持 | 第23页 |
3.2 黑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情况 | 第23-28页 |
3.2.1 申请数量情况 | 第23-24页 |
3.2.2 地域覆盖情况 | 第24-25页 |
3.2.3 登记种类分布情况 | 第25-26页 |
3.2.4 品牌效应情况 | 第26-28页 |
4 黑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28-32页 |
4.1 黑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4.1.1 品牌意识淡薄 | 第28页 |
4.1.2 质量难以保证 | 第28-29页 |
4.1.3 假冒伪劣现象损害品牌形象 | 第29页 |
4.1.4 只注册不使用 | 第29-30页 |
4.1.5 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混淆 | 第30页 |
4.2 制约黑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原因分析 | 第30-32页 |
4.2.1 政府没有起到支持的作用 | 第30页 |
4.2.2 农业行业协会对品牌缺少管理 | 第30-32页 |
5 黑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购买行为分析 | 第32-39页 |
5.1 调查目的 | 第32页 |
5.2 数据来源与方法 | 第32页 |
5.3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第32-33页 |
5.4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3-38页 |
5.4.1 消费者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知情况 | 第33-35页 |
5.4.2 消费者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购买意愿 | 第35-37页 |
5.4.3 消费者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购买行为 | 第37-38页 |
5.5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6 黑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构想 | 第39-45页 |
6.1 黑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总体定位 | 第39页 |
6.2 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模式设计 | 第39-43页 |
6.2.1“四位一体”品牌建设模式 | 第39-40页 |
6.2.2“四位一体”模式的角色分析 | 第40-42页 |
6.2.3“四位一体”模式的运行机制 | 第42-43页 |
6.3 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的推广策略 | 第43-45页 |
6.3.1 农产品品牌整合策略 | 第43页 |
6.3.2 事件营销策略 | 第43-45页 |
7 黑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对策建议 | 第45-48页 |
7.1 加强品牌意识 | 第45页 |
7.2 发挥政府导向的作用 | 第45-46页 |
7.3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第46页 |
7.4 加强品牌的市场推广与运作 | 第46-48页 |
7.4.1 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 | 第46页 |
7.4.2 利用媒体传播 | 第46-47页 |
7.4.3 多多开展展销活动 | 第47页 |
7.4.4 大力发展农产品超市 | 第47-48页 |
8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