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48页 |
1.1 引言 | 第20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0-22页 |
1.2.1 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0-21页 |
1.2.2 透射阵列天线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1-22页 |
1.3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22-44页 |
1.3.1 反射阵列天线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22-40页 |
1.3.2 透射阵列天线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40-44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工作 | 第44-48页 |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44-46页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46-48页 |
第二章 微带反射阵和透射阵天线的设计基础及理论分析 | 第48-68页 |
2.1 引言 | 第48页 |
2.2 微带反射阵和透射阵天线的基本概念 | 第48-50页 |
2.2.1 反射阵和透射阵天线的结构 | 第48-49页 |
2.2.2 单元的相位补偿能力 | 第49页 |
2.2.3 反射阵和透射阵的焦径比 | 第49-50页 |
2.2.4 反射阵和透射阵的带宽 | 第50页 |
2.3 反射阵和透射阵天线设计的关键技术 | 第50-59页 |
2.3.1 单元的选择 | 第50-54页 |
2.3.2 单元相位补偿的计算 | 第54-55页 |
2.3.3 微带反射阵和透射阵天线的口径效率 | 第55-57页 |
2.3.4 单元分析方法 | 第57-59页 |
2.4 反射阵和透射阵天线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59-67页 |
2.4.1 Floquet定理 | 第59-61页 |
2.4.2 喇叭馈源的电磁理论 | 第61页 |
2.4.3 反射阵辐射方向图的计算 | 第61-64页 |
2.4.4 阵列天线方向性系数的计算 | 第64-6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三章 宽带反射阵天线的研究设计与分析 | 第68-98页 |
3.1 引言 | 第68-69页 |
3.2 旋转嵌套六边形单元及其反射阵的设计 | 第69-76页 |
3.2.1 旋转嵌套六边形单元分析 | 第69-72页 |
3.2.2 反射阵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3.2.3 蜂窝排列反射阵的设计 | 第74-76页 |
3.3 新型地板开缝贴片单元及其反射阵 | 第76-81页 |
3.3.1 地板开缝贴片单元分析 | 第76-78页 |
3.3.2 单元组阵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78-81页 |
3.4 阿基米德螺旋单元及其反射阵 | 第81-88页 |
3.4.1 四臂阿基米德螺旋单元分析 | 第81-82页 |
3.4.2 四臂阿基米德螺旋单元组阵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82-85页 |
3.4.3 多臂亚波长阿基米德螺旋单元分析 | 第85-88页 |
3.5 新型圆环加载双相位延迟线单元及其反射阵 | 第88-95页 |
3.5.1 圆环加载双相位延迟线单元分析 | 第89-92页 |
3.5.2 圆环加载双相位延迟线单元组阵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92-9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5-98页 |
第四章 单层双频反射阵天线的研究设计与分析 | 第98-132页 |
4.1 引言 | 第98页 |
4.2 双平行振子单元反射阵实现双频双极化性能 | 第98-107页 |
4.2.1 双平行振子单元分析 | 第99-103页 |
4.2.2 双频双极化反射阵的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103-107页 |
4.3 六平行振子单元反射阵实现双频双极化性能 | 第107-114页 |
4.3.1 六平行振子单元设计及分析 | 第108-110页 |
4.3.2 双频双极化反射阵的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110-114页 |
4.4 双圆环单元实现Ku/Ka双频工作性能 | 第114-121页 |
4.4.1 双圆环单元分析 | 第114-118页 |
4.4.2 Ku/Ka双频反射阵的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118-121页 |
4.5 嵌套圆环加载相位延迟线单元实现X/Ku双频工作性能 | 第121-130页 |
4.5.1 圆环加载相位延迟线单元分析 | 第121-123页 |
4.5.2 嵌套圆环加载相位延迟线单元分析 | 第123-126页 |
4.5.3 X/Ku双频反射阵的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126-128页 |
4.5.4 低交叉极化X/Ku双频反射阵的设计 | 第128-13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五章 宽带透射阵天线的研究设计与分析 | 第132-146页 |
5.1 引言 | 第132页 |
5.2 圆环加载相位延迟线单元及其透射阵列的设计 | 第132-138页 |
5.2.1 圆环加载相位延迟线单元分析 | 第132-135页 |
5.2.2 透射阵列天线的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135-138页 |
5.3 圆环加载双相位延迟线缝隙单元及其透射阵列的设计 | 第138-145页 |
5.3.1 圆环加载双相位延迟线缝隙单元分析 | 第138-141页 |
5.3.2 透射阵列天线的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141-143页 |
5.3.3 低交叉极化透射阵列天线的设计 | 第143-14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第六章 反射/透射阵列天线的研究设计与分析 | 第146-158页 |
6.1 引言 | 第146页 |
6.2 反射/透射阵单元的分析及设计 | 第146-152页 |
6.2.1 频率选择表面(FSS)的设计 | 第147-148页 |
6.2.2 反射/透射单元的设计与分析 | 第148-152页 |
6.3 反射/透射阵列天线的设计及分析 | 第152-15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8-164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158-161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61-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8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0-182页 |
致谢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