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Bi_2O_2CO_3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2.1 半导体光催化原理 | 第14-15页 |
1.2.2 Bi_2O_2CO_3的晶体结构 | 第15-16页 |
1.2.3 Bi_2O_2CO_3的制备方法 | 第16-17页 |
1.2.4 Bi_2O_2CO_3光催化材料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2.5 改性Bi_2O_2CO_3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 酯化、胺化反应在多相催化体系中的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3.1 醛与醇酯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2 醇与醇酯化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3.3 醇与胺胺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4 过渡金属催化的α烷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5 本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5.1 选题意义 | 第27-2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Ag_3PO_4/Ag/Bi_2O_2CO_3光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第29-40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0-32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2.2.2 仪器 | 第30-31页 |
2.2.3 表征方法 | 第31-32页 |
2.2.3.1 粉末X射线衍射(XRD) | 第31页 |
2.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1页 |
2.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1页 |
2.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1页 |
2.2.3.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 第31-32页 |
2.2.3.6 比表面(BET) | 第32页 |
2.3 样品的制备 | 第32-33页 |
2.3.1 Bi_2O_2CO_3载体的制备 | 第32页 |
2.3.2 Ag_3PO_4/Ag/Bi_2O_2CO_3催化剂的制备 | 第32页 |
2.3.3 Ag_3PO_4/Bi_2O_2CO_3催化剂的制备 | 第32-33页 |
2.3.4 Ag/Bi_2O_2CO_3催化剂的制备 | 第33页 |
2.4 催化剂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2.4.1 粉末X射线衍射(XRD) | 第33页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3-34页 |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4-36页 |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6-37页 |
2.4.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 第37-38页 |
2.4.6 比表面(BET) | 第38-39页 |
2.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Ag_3PO_4/Ag/Bi_2O_2CO_3光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测试 | 第40-64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0-44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0-43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3.2.2.1 气相色谱仪(GC)分析条件 | 第43页 |
3.2.2.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条件 | 第43-44页 |
3.3 实验内容 | 第44-62页 |
3.3.1 醛和醇的酯化反应 | 第44-51页 |
3.3.1.1 催化剂及催化剂量的确定 | 第44-45页 |
3.3.1.2 反应物的用量及气氛对反应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1.3 不同脂肪醇与苯甲醛的反应 | 第46-47页 |
3.3.1.4 醛的衍生物与甲醇的反应 | 第47-48页 |
3.3.1.5 光强对反应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1.6 波长对反应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1.7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 第50-51页 |
3.3.2 醇和醇的氧化酯化反应 | 第51-56页 |
3.3.2.1 溶剂对醇与醇氧化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2.2 碱的种类及碱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2.3 苯甲醇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2.4 苯甲醇的衍生物与甲醇的反应 | 第54-56页 |
3.3.2.5 苯甲醇与不同脂肪醇的反应 | 第56页 |
3.3.3 醇和胺的胺化反应 | 第56-62页 |
3.3.3.1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57页 |
3.3.3.2 碱的种类及碱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3.3 反应物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3.4 苯甲醇的衍生物与苯胺的反应 | 第59-60页 |
3.3.3.5 苯甲醇与苯胺衍生物的反应 | 第60-61页 |
3.3.3.6 醛与醇酯化反应机理的探究 | 第61-62页 |
3.4 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Ag-Pt/Bi_2O_2CO_3双金属光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第64-76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实验试剂 | 第65页 |
4.3 样品的制备 | 第65-66页 |
4.3.1 不同形貌Bi_2O_2CO_3载体的制备 | 第65-66页 |
4.3.1.1 多孔微球型及花状Bi_2O_2CO_3载体的制备 | 第65-66页 |
4.3.1.2 片状Bi_2O_2CO_3载体的制备 | 第66页 |
4.3.2 3%Ag/Bi_2O_2CO_3、3%Pt/Bi_2O_2CO_3催化剂的制备 | 第66页 |
4.3.3 Ag-Pt/Bi_2O_2CO_3双金属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66页 |
4.4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66-75页 |
4.4.1 粉末X射线衍射(XRD) | 第66-67页 |
4.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67-69页 |
4.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69-70页 |
4.4.4 X射线能谱(EDX) | 第70-71页 |
4.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71-72页 |
4.4.6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 第72-74页 |
4.4.7 比表面(BET) | 第74-75页 |
4.5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Ag-Pt/Bi_2O_2CO_3双金属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76-87页 |
5.1 引言 | 第76页 |
5.2 实验试剂 | 第76-77页 |
5.3 实验内容 | 第77-86页 |
5.3.1 酮和醇α烷基化反应 | 第77-86页 |
5.3.1.1 不同溶剂对酮和醇α烷基化反应的影响 | 第78-79页 |
5.3.1.2 不同碱及碱量对酮和醇α烷基化反应的影响 | 第79页 |
5.3.1.3 不同催化剂的量及反应气氛对酮和醇α烷基化反应的影响 | 第79-80页 |
5.3.1.4 反应物的不同量对酮和醇α烷基化反应的影响 | 第80-81页 |
5.3.1.5 不同Ag/Pt比例催化剂对醇与酮α烷基化反应的影响 | 第81-83页 |
5.3.1.6 不同比表面Bi_2O_2CO_3的Ag-Pt双金属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83-84页 |
5.3.1.7 醇的衍生物与苯乙酮的反应 | 第84-85页 |
5.3.1.8 酮的衍生物与苯甲醇的反应 | 第85-86页 |
5.4 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