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容积调节式连续全可变配气系统的凸轮机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以及意义 | 第7-8页 |
1.2 可变配气机构研究现状 | 第8-16页 |
1.2.1 基于凸轮轴可变配气技术 | 第9-14页 |
1.2.2 无凸轮轴可变配气技术 | 第14-16页 |
1.3 凸轮机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全可变配气系统及其凸轮机构特征因素分析 | 第18-30页 |
2.1 连续全可变配气系统的组成 | 第18-19页 |
2.2 连续全可变配气系统调节机理分析 | 第19-22页 |
2.3 凸轮机构特征因素分析 | 第22-29页 |
2.3.1 全可变配气系统对凸轮的基本要求 | 第22-24页 |
2.3.2 发动机进排气相位角对凸轮的要求 | 第24-26页 |
2.3.3 凸轮型线与气门运动规律关系 | 第26页 |
2.3.4 系统油路压力波动与凸轮关系 | 第26-27页 |
2.3.5 进、排气凸轮调节段的相关性 | 第27-28页 |
2.3.6 凸轮机构分析小结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全可变配气系统的凸轮研究 | 第30-50页 |
3.1 凸轮型线设计的基础理论 | 第30-32页 |
3.1.1 凸轮的设计方法 | 第30页 |
3.1.2 常用从动件运动规律 | 第30-32页 |
3.2 凸轮轮廓曲线设计 | 第32-42页 |
3.2.1 提前角调节段的设计 | 第33-36页 |
3.2.2 主工作段的设计 | 第36-41页 |
3.2.3 滞后角调节段的设计 | 第41-42页 |
3.3 气门运动规律分析 | 第42-46页 |
3.3.1 进气门运动特性 | 第42-44页 |
3.3.2 排气门运动特性 | 第44-46页 |
3.4 凸轮轮廓线的计算 | 第46-49页 |
3.4.1 基圆的确定 | 第46-48页 |
3.4.2 凸轮轮廓计算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系统介质对气门运动的影响研究 | 第50-61页 |
4.1 介质压缩性对气门升程的影响 | 第50-55页 |
4.1.1 可压缩性衡量指标 | 第50-51页 |
4.1.2 弹性模量与压力、温度和含气量的关系 | 第51-55页 |
4.2 介质泄漏对气门升程的影响 | 第55-59页 |
4.3 介质对气门升程影响分析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凸轮机构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 第61-72页 |
5.1 气门运动规律仿真 | 第61-64页 |
5.2 凸轮机构的实验研究 | 第64-71页 |
5.2.1 实验平台的建立 | 第64-66页 |
5.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6-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总结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