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长宁区块下古生界龙马溪及筇竹寺组页岩储层特征研究及评价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前言第9-19页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2 选题依据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7页
        1.3.1 国内外勘探开发现状第10-12页
        1.3.2 泥页岩储层特征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3 储层评价现状第15-17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页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9-28页
    2.1 地理及构造位置第19-20页
    2.2 勘探开发简况第20-21页
    2.3 地层特征第21-28页
        2.3.1 龙马溪组第21-25页
        2.3.2 筇竹寺组第25-27页
        2.3.3 地层厚度对比第27-28页
第3章 岩石学特征第28-42页
    3.1 沉积特征第28-29页
    3.2 岩石类型第29-31页
    3.3 矿物类型第31-37页
        3.3.1 脆性矿物第32-36页
        3.3.2 粘土矿物第36-37页
    3.4 生物类型第37-39页
    3.5 页岩对比第39-42页
第4章 有机质丰度第42-48页
    4.1 有机碳含量第42-45页
        4.1.1 龙马溪组第42-44页
        4.1.2 筇竹寺组第44-45页
    4.2 影响因素第45-46页
        4.2.1 与石英具有较好相关性第45页
        4.2.2 与碳酸盐矿物具有较好相关性第45-46页
        4.2.3 与伊利石含量具有较好相关性第46页
        4.2.4 与高岭石具有较好相关性第46页
    4.3 与北美页岩比较第46-48页
第5章 储集空间类型第48-63页
    5.1 储集空间类型的划分第48-50页
    5.2 孔缝发育类型第50-54页
        5.2.1 孔隙第50-52页
        5.2.2 裂缝第52-54页
    5.3 控制因素第54-63页
        5.3.1 沉积作用第54-55页
        5.3.2 矿物类型及成因方式第55-56页
        5.3.3 硅质生物及钙质生物第56页
        5.3.4 成岩作用第56-63页
第6章 物性特征第63-69页
    6.1 孔渗特征第63-67页
        6.1.1 测试方法第63-64页
        6.1.2 测试结果第64-66页
        6.1.3 孔渗特征对比第66-67页
    6.2 孔隙度的影响因素第67-69页
        6.2.1 与石英含量的关系第67-68页
        6.2.2 与碳酸盐矿物含量的关系第68页
        6.2.3 与粘土矿物含量的关系第68-69页
第7章 孔隙结构特征第69-86页
    7.1 压汞法第69-71页
        7.1.1 压汞效果分析第69页
        7.1.2 进汞及退汞曲线类型第69-71页
        7.1.3 压汞参数第71页
    7.2 氮气吸附法第71-75页
        7.2.1 吸附模式第71-72页
        7.2.2 吸附体形态第72-73页
        7.2.3 吸附参数第73-75页
    7.3 全孔径分布的描述第75-83页
        7.3.1 基于图像分析法的定性描述第75-77页
        7.3.2 基于压汞与吸附法的定量描述第77-80页
        7.3.3 核磁共振法描述孔分布第80-83页
    7.4 孔分布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第83-86页
        7.4.1 孔分布特征第83-84页
        7.4.2 影响因素第84-86页
第8章 储层评价第86-91页
    8.1 评价参数的选取第86-87页
    8.2 评价结果第87-88页
    8.3 储层主控因素的探讨第88-91页
结论与认识第91-92页
致谢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粉煤灰提取Al2O3及其塑料填充导热性研究
下一篇:惯性动作捕捉前端设备与数据传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