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提取Al2O3及其塑料填充导热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9页 |
1.1 粉煤灰概述 | 第8-10页 |
1.1.1 粉煤灰的概念 | 第8页 |
1.1.2 粉煤灰的矿物来源 | 第8-9页 |
1.1.3 粉煤灰形成过程 | 第9-10页 |
1.2 粉煤灰的危害及利用现状 | 第10-16页 |
1.2.1 粉煤灰的危害 | 第10页 |
1.2.2 国内外粉煤灰利用现状 | 第10-13页 |
1.2.3 贵州粉煤灰利用现状 | 第13-16页 |
1.3 粉煤灰理化性质与特征 | 第16-19页 |
1.3.1 粉煤灰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6-17页 |
1.3.2 粉煤灰的结构特征 | 第17-19页 |
1.4 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方法 | 第19-24页 |
1.4.1 粉煤灰碱法提铝工艺 | 第19-22页 |
1.4.2 粉煤灰酸法提铝工艺 | 第22-24页 |
1.5 塑料导热改性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1.5.1 塑料改性简述 | 第24页 |
1.5.2 塑料导热机理 | 第24-25页 |
1.5.3 导热型塑料的应用 | 第25-26页 |
1.5.4 超临界CO_2发泡 | 第26-27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7-29页 |
1.6.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第27页 |
1.6.2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粉煤灰的特性分析与研究 | 第29-38页 |
2.1 实验原料分析 | 第29-32页 |
2.1.1 化学成分分析 | 第29页 |
2.1.2 物相分析 | 第29-31页 |
2.1.3 微观形态结构分析 | 第31-32页 |
2.2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32-34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2-3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2.3 分析与测试方法 | 第34-35页 |
2.3.1 氧化铝的测试方法 | 第34页 |
2.3.2 氧化铁的测试方法 | 第34-35页 |
2.4 本实验主要工艺流程 | 第35-38页 |
2.4.1 粉煤灰提铝实验 | 第35-37页 |
2.4.2 聚丙烯改性实验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粉煤灰活化与浸出过程研究 | 第38-53页 |
3.1 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 | 第38-41页 |
3.1.1 热力学分析 | 第38-40页 |
3.1.2 动力学分析 | 第40-41页 |
3.2 硫酸浸出氧化铝探索实验 | 第41-42页 |
3.3 活化与浸出实验 | 第42-53页 |
3.3.1 混合料表征 | 第42-44页 |
3.3.2 活化实验 | 第44-48页 |
3.3.3 浸出实验 | 第48-53页 |
第四章 硫酸铝溶液制备氧化铝 | 第53-59页 |
4.1 硫酸铝溶液除铁 | 第53-54页 |
4.2 硫酸铝结晶 | 第54页 |
4.3 硫酸铝煅烧 | 第54-57页 |
4.3.1 硫酸铝脱水过程 | 第54-55页 |
4.3.2 计算煅烧温度 | 第55-56页 |
4.3.3 确定煅烧时间 | 第56-57页 |
4.4 氧化铝表征 | 第57-59页 |
4.4.1 氧化铝XRD分析 | 第57-58页 |
4.4.2 氧化铝微观形貌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氧化铝填充改性聚丙烯发泡和导热性能研究 | 第59-69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改性实验简述 | 第59-60页 |
5.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60-61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1-69页 |
5.4.1 微观结构分析 | 第61-62页 |
5.4.2 结晶熔融行为表征 | 第62-63页 |
5.4.4 力学性能分析 | 第63-66页 |
5.4.5 导热性能测试 | 第66-67页 |
5.4.6 泡孔结构表征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