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论文--土壤成分论文

侵蚀驱动下红壤坡耕地有机碳组成的分异特征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2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15页
    1.2 ~(137)Cs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第15-17页
        1.2.1~(137)Cs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第15-16页
        1.2.2~(137)Cs放射性核素研究进展第16-17页
    1.3 土壤有机碳物理分组第17-18页
        1.3.1 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概述第17页
        1.3.2 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分组第17-18页
    1.4 土壤坡面侵蚀的影响因素第18-20页
        1.4.1 降雨特性第18页
        1.4.2 地形因素第18页
        1.4.3 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覆盖第18-19页
        1.4.4 土壤特性第19页
        1.4.5 保护性措施第19-20页
    1.5 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第20-22页
        1.5.1 土壤侵蚀影响土壤有机碳的机理第20页
        1.5.2 侵蚀驱动下土壤有机碳的迁移和分布第20-22页
    1.6 土壤团聚体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第22-24页
        1.6.1 团聚体影响土壤侵蚀的机理第22-23页
        1.6.2 评价土壤抗侵蚀能力的指标第23-24页
    1.7 科学问题的提出和技术路线第24-26页
        1.7.1 科学问题的提出第24页
        1.7.2 技术路线第24-26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6-33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6-27页
    2.2 试验设计第27页
    2.3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27-28页
    2.4 样品测定第28-32页
        2.4.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第28页
        2.4.2 团聚体稳定性测定第28-29页
        2.4.3 土壤容重测定第29页
        2.4.4~(137)Cs核素含量测定第29-30页
        2.4.5 土壤有机碳物理分组第30-32页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2-33页
第3章 不同坡位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第33-39页
    3.1 结果与讨论第33-38页
        3.1.1 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第33-34页
        3.1.2 不同坡位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第34-35页
        3.1.3 不同坡位铁铝氧化物分布特征第35-37页
        3.1.4 不同坡位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特征第37-38页
    3.2 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不同坡位土壤侵蚀速率第39-45页
    4.1 结果与讨论第39-44页
        4.1.1~(137)Cs背景值确定第39页
        4.1.2~(137)Cs深度分布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第39-42页
        4.1.3 土壤有机碳和核素的相关关系第42页
        4.1.4 土壤侵蚀模型选择第42-43页
        4.1.5 土壤侵蚀速率估算第43-44页
    4.2 小结第44-45页
第5章 不同坡位土壤有机碳组成第45-50页
    5.1 结果与讨论第45-49页
        5.1.1 不同坡位土壤有机质组分第45-48页
        5.1.2 不同坡位各组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第48-49页
    5.2 小结第49-50页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50-52页
    6.1 研究结论第50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50页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62页
作者简历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分子印迹识别两类天然两亲性化合物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奥氮平在SD大鼠主动口服模型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