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2-22页 |
1.1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 第12-13页 |
1.2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 | 第13-14页 |
1.3 奥氮平机制研究中的动物模型 | 第14-20页 |
1.3.1 经典大鼠研究模型 | 第15-16页 |
1.3.2 微量泵给药模型 | 第16-17页 |
1.3.3 奥氮平主动口服模型 | 第17-18页 |
1.3.4 优势模型和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1.4 课题的提出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大鼠体内奥氮平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 第22-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2.1.2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8页 |
2.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3-24页 |
2.2.2 大鼠饲养 | 第24页 |
2.2.3 大鼠组织的获取和处理 | 第24-25页 |
2.2.4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2.2.5 色谱条件 | 第25-26页 |
2.2.6 专属性考察 | 第26页 |
2.2.7 线性范围的考察 | 第26-27页 |
2.2.8 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考察 | 第27页 |
2.2.9 提取回收率的考察 | 第27页 |
2.2.10 稳定性的考察 | 第27-28页 |
2.2.11 检测限的考察 | 第28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8-35页 |
2.3.1 专属性 | 第28-29页 |
2.3.2 线性 | 第29-32页 |
2.3.3 精密度与准确度 | 第32-33页 |
2.3.4 提取回收率 | 第33-34页 |
2.3.5 稳定性 | 第34页 |
2.3.6 检测限 | 第34-35页 |
2.4 讨论 | 第35-36页 |
2.5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奥氮平在主动口服大鼠模型中的药-时曲线和PK参数研究 | 第38-52页 |
3.1 奥氮平糖丸的生物利用度考察 | 第38-43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3.1.3 结果 | 第40-42页 |
3.1.4 小结 | 第42-43页 |
3.2 奥氮平单次给药主动口服大鼠模型的药-时曲线和PK参数研究 | 第43-49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3.2.3 实验结果 | 第44-47页 |
3.2.4 讨论 | 第47-48页 |
3.2.5 小结 | 第48-49页 |
3.3 奥氮平多次给药主动口服模型的药-时曲线和PK参数研究 | 第49-52页 |
3.3.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3.3.2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3.3.3 实验结果 | 第49-50页 |
3.3.4 讨论 | 第50-51页 |
3.3.5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奥氮平在多次给药主动口服模型中的组织浓度分布和主要受体的转录水平研究 | 第52-62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4.1.2 实验动物 | 第52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52-5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3-57页 |
4.2.1 大脑区域核团获取方法 | 第53页 |
4.2.2 RT-qPCR检测方法 | 第53-55页 |
4.2.3 所用引物 | 第55-56页 |
4.2.4 多次给药方案和样品获取方法 | 第56页 |
4.2.5 组织浓度分布检测 | 第56页 |
4.2.6 大脑核团基因表达改变水平检测 | 第56-57页 |
4.3 结果 | 第57-58页 |
4.3.1 组织浓度分布 | 第57页 |
4.3.2 奥氮平对D_2和 5-HT_2C表达水平的作用 | 第57-58页 |
4.4 讨论 | 第58-61页 |
4.4.1 肝脏浓度 | 第58页 |
4.4.2 大脑各核团浓度 | 第58-61页 |
4.4.3 D_2和 5-HT_2C mRNA水平的变化 | 第61页 |
4.5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2-64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2-63页 |
5.2 展望与不足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奖励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