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9页 |
1.1 引言 | 第19页 |
1.2 锂离子电池介绍 | 第19-21页 |
1.2.1 锂离子电池发展概况 | 第19-20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特点 | 第20-21页 |
1.3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 第21-25页 |
1.3.1 传统正极材料 | 第21-22页 |
1.3.2 层状LiNi_(1-x-y)Co_xMn_yO_2三元正极材料 | 第22-23页 |
1.3.3 层状xLi_2MnO_3·(1-x)LiMO_2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 第23-24页 |
1.3.4 过渡金属氧化物MnO负极材料 | 第24-25页 |
1.4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通用的合成方法概述 | 第25-26页 |
1.4.1 固相法 | 第25页 |
1.4.2 微乳液法 | 第25页 |
1.4.3 共沉淀法 | 第25-26页 |
1.4.4 水热及溶剂热法 | 第26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1.5.1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26-27页 |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一维棒状富锂锰基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29-65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4页 |
2.2.1 化学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29-31页 |
2.2.2 样品的制备 | 第31-33页 |
2.2.3 样品的表征 | 第33页 |
2.2.4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63页 |
2.3.1 动力学调控前驱体的形貌 | 第34-42页 |
2.3.2 一维棒状锰基电极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第42-48页 |
2.3.3 乙醇/水混合溶剂体系调控制备一维棒状锰基电极材料的机理研究 | 第48-56页 |
2.3.4 一维棒状锰基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6-60页 |
2.3.5 动力学调控制备电极材料的拓展 | 第60-6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三章 一维棒状三元正极材料LiNi_(1/3)Co_(1/3)Mn_(1/3)O_2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65-83页 |
3.1 引言 | 第65-6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6-68页 |
3.2.1 化学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66页 |
3.2.2 样品的制备 | 第66-68页 |
3.2.3 样品的表征 | 第68页 |
3.2.4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8-81页 |
3.3.1 不同长径比的三元电极材料前驱体的形貌表征 | 第68-70页 |
3.3.2 Ni~(2+)/Co~(2+)/Li~+与Mn~(2+)的比例对棒状结构的长径比的影响 | 第70-72页 |
3.3.3 不同三元电极材料LiNi_(1/3)Co_(1/3)Mn_(1/3)O_2的对比 | 第72-76页 |
3.3.4 一维微纳结构棒状三元电极材料LiNi_(1/3)Co_(1/3)Mn_(1/3)O_2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76-8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一维棒状M/MnO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83-99页 |
4.1 引言 | 第83-8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4-86页 |
4.2.1 化学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84页 |
4.2.2 样品的制备 | 第84-86页 |
4.2.3 样品的表征 | 第86页 |
4.2.4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8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6-98页 |
4.3.1 Ni/MnO的表征及电化学性能 | 第87-94页 |
4.3.2 Cu/MnO一维纳米棒的成分及形貌表征 | 第94-97页 |
4.3.3 Ag/MnO一维纳米棒的成分及形貌表征 | 第97-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5.1 结论 | 第99-100页 |
5.2 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