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比喻性量词研究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0-13页 |
1.2 选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名量词修辞研究回顾 | 第13-16页 |
1.2.2 比喻性量词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3.1 完善了量词本体研究 | 第17-18页 |
1.3.2 丰富了汉语修辞研究 | 第18页 |
1.3.3 促进了跨文化交际语言理论建设 | 第18-19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20-21页 |
第2章 汉语比喻性量词的分类 | 第21-34页 |
2.1 显性喻量词 | 第22-28页 |
2.1.1 显性喻量词的界定 | 第22-24页 |
2.1.2 显性喻量词个案分析 | 第24-27页 |
2.1.3 显性喻量词的来源 | 第27-28页 |
2.2 隐性喻量词 | 第28-34页 |
2.2.1 隐性喻量词的界定 | 第28-30页 |
2.2.2 隐性喻量词个案分析 | 第30-32页 |
2.2.3 隐性喻量词的来源 | 第32-34页 |
第3章 汉语比喻性量词的特点 | 第34-38页 |
3.1 数量上的开放性 | 第34-35页 |
3.2 产生上的主观性 | 第35页 |
3.3 使用上的临时性 | 第35-36页 |
3.4 功能上的修辞性 | 第36-38页 |
第4章 汉语比喻性量词的产生原因 | 第38-47页 |
4.1 历史继承性 | 第38-39页 |
4.2 量词的理据性 | 第39-41页 |
4.3 量词对名词具有语义反制约的作用 | 第41-43页 |
4.4 文学语言的创作需求 | 第43-44页 |
4.5 个人表达的主观诉求 | 第44-45页 |
4.6 语言经济性原则的表达要求 | 第45-47页 |
第5章 汉语比喻性量词的工作机制 | 第47-55页 |
5.1 喻量词运作的前提——量名之间的语义冲突 | 第47-48页 |
5.2 喻量词运作的基础——量名之间的语义相似 | 第48-50页 |
5.2.1 物理相似性——显性喻量词“借量显形” | 第49-50页 |
5.2.2 心理相似性——隐性喻量词“借量显情” | 第50页 |
5.3 喻量词运作的方式——量名之间的语义映射 | 第50-55页 |
5.3.1 显性喻量词的映射机制 | 第51-52页 |
5.3.2 隐性喻量词的映射机制 | 第52-55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附件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