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畜论文--牛论文

河北省不同地区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0-18页
    1.1 乳房炎的概念及分类第10页
    1.2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第10-11页
        1.2.1 降低奶牛的生产性能第10-11页
        1.2.2 牛奶的品质下降第11页
        1.2.3 乳房炎对奶牛养殖业造成的影响第11页
    1.3 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第11-12页
    1.4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第12-14页
        1.4.1 微生物感染第12-13页
        1.4.2 奶牛个体对乳房炎的影响第13页
        1.4.3 奶牛干奶期的影响第13页
        1.4.4 饲养管理第13-14页
        1.4.5 季节与气候变化第14页
        1.4.6 其他因素第14页
    1.5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方法第14-15页
        1.5.1 兰州隐性乳房炎诊断液诊断法第14页
        1.5.2 乳汁体细胞计数法第14-15页
        1.5.3 微生物检测法第15页
        1.5.4 分子生物学的PCR技术应用第15页
    1.6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第15-16页
        1.6.1 临床型乳房炎第15-16页
        1.6.2 隐性乳房炎第16页
    1.7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第16-17页
        1.7.1 搞好环境卫生第16页
        1.7.2 加强奶牛干奶期的管理第16-17页
        1.7.3 乳房炎的DHI监测和疫苗免疫第17页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7-1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8-26页
    2.1 试剂和仪器第18-19页
        2.1.1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配制第18页
        2.1.2 主要仪器第18-19页
        2.1.3 试验样品制备第19页
    2.2 奶牛乳房炎诊断方法第19-20页
        2.2.1 奶牛DHI测定第19页
        2.2.2 奶牛LMT测定法第19-20页
    2.3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第20页
    2.4 分离菌的革兰氏染色镜检第20页
    2.5 分离菌的生化试验鉴定第20-21页
        2.5.1 葡萄球菌生化鉴定第20页
        2.5.2 链球菌生化鉴定第20页
        2.5.3 大肠杆菌生化鉴定第20-21页
    2.6 分离菌的PCR技术鉴定第21-22页
        2.6.1 各病原菌的PCR鉴定用引物的设计与合成第21页
        2.6.2 各病原菌菌液DNA制备第21-22页
        2.6.3 PCR扩增体系及条件第22页
        2.6.4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22页
    2.7 各病原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第22-23页
    2.8 各致病菌的耐药基因检测第23-25页
        2.8.1 各致病菌的耐药基因的PCR引物序列第23-25页
        2.8.2 PCR扩增体系及条件第25页
        2.8.3 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第25页
    2.9 各病原菌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比对第25-26页
3 结果第26-46页
    3.1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结果第26-27页
        3.1.1 DHI检测结果第26-27页
        3.1.2 LMT诊断试剂检测结果第27页
    3.2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第27-31页
        3.2.1 病原菌分离培养结果第27-28页
        3.2.2 分离菌显微镜检测结果第28-29页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化试验鉴定结果第29页
        3.2.4 链球菌生化试验鉴定结果第29页
        3.2.5 革兰氏阴性杆菌生化试验鉴定结果第29页
        3.2.6 分离鉴定各病原菌数量第29-30页
        3.2.7 利用PCR技术鉴定病原菌结果第30-31页
    3.3 药敏试验结果第31-33页
        3.3.1 各地区乳房炎致病菌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第31-33页
        3.3.2 河北省7个地区对15种药物的多重耐药性第33页
    3.4 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结果第33-37页
        3.4.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敏结果第33-34页
        3.4.2 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鉴定结果第34-35页
        3.4.3 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鉴定结果第35页
        3.4.4 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第35-36页
        3.4.5 四环素类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第36页
        3.4.6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表型与基因型比较结果第36-37页
    3.5 无乳链球菌药敏结果第37-40页
        3.5.1 无乳链球菌药敏结果第37-38页
        3.5.2 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鉴定结果第38页
        3.5.3 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第38-39页
        3.5.4 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第39页
        3.5.5 无乳链球菌耐药表型与基因型比较结果第39-40页
    3.6 大肠杆菌与绿脓杆菌的药敏结果第40-44页
        3.6.1 大肠杆菌与绿脓杆菌的药敏结果第40-41页
        3.6.2 大肠杆菌与绿脓杆菌的多重耐药性分析第41页
        3.6.3 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第41-42页
        3.6.4 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第42-43页
        3.6.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第43页
        3.6.6 大肠杆菌与绿脓杆菌表型与基因型比较结果第43-44页
    3.7 测序结果第44-46页
        3.7.1 金黄色葡萄球菌测序结果第44页
        3.7.2 无乳链球菌测序结果第44-45页
        3.7.3 大肠杆菌测序结果第45页
        3.7.4 绿脓杆菌测序结果第45-46页
4 讨论第46-49页
    4.1 奶牛乳房炎的DHI监测和LMT诊断第46页
    4.2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种属鉴定第46-47页
    4.3 分离菌的耐药性第47-49页
5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附录第54-58页
作者简介第58-5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当代油画作品中的“生活物象”题材研究--以女性油画家作品为例
下一篇:杰拉尔德·维兹诺的后印第安生存抗争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