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1页 |
1 野外大熊猫觅食现状和其影响因素 | 第12-15页 |
1.1 野外大熊猫的觅食现状 | 第12-13页 |
1.2 影响大熊猫觅食策略的因素 | 第13-15页 |
2 单宁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2.1 单宁类化合物分类与结构 | 第15-16页 |
2.2 单宁酸化合物的提取技术 | 第16-17页 |
2.3 单宁酸化合物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3 单宁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 第18-21页 |
3.1 收敛作用 | 第18页 |
3.2 抑菌抗病毒作用 | 第18页 |
3.3 抗氧化防衰老作用 | 第18-19页 |
3.4 抗肿瘤和促进免疫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检测单宁含量的方法学建立及比较 | 第22-41页 |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竹中单宁方法学的建立 | 第22-31页 |
1 方法学原理 | 第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2.1 试剂与药品 | 第22页 |
2.2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2.3 溶液配制 | 第22-23页 |
3 紫外分光光度法方法学的建立 | 第23-26页 |
3.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23页 |
3.2 建立单宁标准品曲线 | 第23页 |
3.3 单宁水浴浸提条件的确立 | 第23-25页 |
3.3.1 单因素实验 | 第24页 |
3.3.2 正交实验 | 第24-25页 |
3.4 竹中总单宁检测方法的验证 | 第25-26页 |
3.4.1 重复性实验 | 第25页 |
3.4.2 精密度实验 | 第25页 |
3.4.3 显色稳定性实验 | 第25页 |
3.4.4 回收率实验 | 第25-26页 |
4.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4.1 竹中总单宁方法学的建立 | 第26-29页 |
4.1.1 竹中总单宁检测波长的确立 | 第26页 |
4.1.2 总单宁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6-27页 |
4.1.3 竹中总单宁水浴浸提条件的确立 | 第27-28页 |
4.1.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27-28页 |
4.1.3.1.1 料液比实验结果 | 第27-28页 |
4.1.3.1.2 N,N-二甲基酰胺溶液浓度实验结果 | 第28页 |
4.1.3.1.3 水浴浸提时间实验结果 | 第28页 |
4.1.3.1.4 水浴浸提温度实验结果 | 第28页 |
4.1.4 正交实验的结果 | 第28-29页 |
4.2 竹中总单宁检测方法的验证 | 第29-31页 |
4.2.1 重复性实验结果 | 第29-30页 |
4.2.2 精密度实验结果 | 第30页 |
4.2.3 显色稳定性实验结果 | 第30页 |
4.2.4 回收率实验结果 | 第30-31页 |
5 竹中总单宁测定流程 | 第31页 |
二、HPLC检测竹中单宁酸方法学的建立 | 第31-38页 |
1 方法学原理 | 第31-3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页 |
2.1 试剂与药品 | 第32页 |
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 第32页 |
2.3 样品溶液及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32页 |
3 HPLC方法学的建立 | 第32-33页 |
3.1 检测波长的确立 | 第32页 |
3.2 HPLC分析条件的确立 | 第32-33页 |
3.3 建立单宁酸标准品曲线 | 第33页 |
3.4 竹中单宁酸检测方法学验证 | 第33页 |
3.4.1 重复性实验 | 第33页 |
3.4.2 精密度实验 | 第33页 |
3.4.3 回收率实验 | 第3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4.1 竹中单宁酸检测方法学的建立 | 第34-36页 |
4.1.1 检测波长的确立 | 第34页 |
4.1.2 HPLC分析条件的确立 | 第34-36页 |
4.1.3 单宁酸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6页 |
4.2 竹中单宁酸检测方法学的验证 | 第36-38页 |
4.2.1 重复性实验结果 | 第36-37页 |
4.2.2 精密度实验结果 | 第37页 |
4.2.3 回收率实验结果 | 第37-38页 |
5 HPLC检测单宁酸流程 | 第38页 |
三、两种方法学的比较 | 第38-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页 |
1.1 材料 | 第38页 |
1.2 方法 | 第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四、结论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佛坪巴山木竹中单宁含量的时空变化 | 第41-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1.1 材料 | 第41-42页 |
1.1.1 研究地自然概况 | 第41页 |
1.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41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41-42页 |
1.2 方法 | 第42页 |
1.2.1 样品预处理 | 第42页 |
1.2.2 巴山木竹单宁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1.2.3 统计方法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77页 |
2.1 巴山木竹竹叶单宁酸含量时空变化 | 第42-55页 |
2.1.1 春季巴山木竹竹叶单宁酸含量时空变化 | 第42-44页 |
2.1.2 夏季巴山木竹竹叶单宁酸含量时空变化 | 第44-45页 |
2.1.3 秋季巴山木竹竹叶单宁酸含量时空变化 | 第45-46页 |
2.1.4 冬季巴山木竹竹叶单宁酸含量时空变化 | 第46-48页 |
2.1.5 全年巴山木竹竹叶单宁酸含量时空变化 | 第48-49页 |
2.1.6 佛坪全年巴山木竹竹叶的单宁酸含量的相关分析 | 第49-55页 |
2.2 巴山木竹茎皮单宁酸含量时空变化 | 第55-66页 |
2.2.1 春季巴山木竹茎皮单宁酸含量时空变化 | 第55-56页 |
2.2.2 夏季巴山木竹茎皮单宁酸含量时空变化 | 第56-57页 |
2.2.3 秋季巴山木竹茎皮单宁酸含量时空变化 | 第57-58页 |
2.2.4 冬季巴山木竹茎皮单宁酸含量时空变化 | 第58-59页 |
2.2.5 全年巴山木竹茎皮单宁酸含量时空变化 | 第59页 |
2.2.6 佛坪全年巴山木竹茎皮的单宁酸含量的相关分析 | 第59-66页 |
2.3 巴山木竹茎芯单宁酸含量时空变化 | 第66-77页 |
2.3.1 春季巴山木竹茎芯单宁酸含量时空变化 | 第66-67页 |
2.3.2 夏季巴山木竹茎芯单宁酸含量时空变化 | 第67-68页 |
2.3.3 秋季巴山木竹茎芯单宁酸含量时空变化 | 第68-69页 |
2.3.4 秋季巴山木竹茎芯单宁酸含量时空变化 | 第69-70页 |
2.3.5 全年巴山木竹茎芯单宁酸含量时空变化 | 第70页 |
2.3.6 佛坪全年巴山木竹竹茎芯的单宁酸含量的相关分析 | 第70-77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77-78页 |
第六章 总体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致谢 | 第86-89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