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页 |
1.2 相关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1.2.1 沙地及土地多功能研究 | 第12-14页 |
1.2.2 沙地农业研究 | 第14页 |
1.2.3“多规”融合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宜耕沙地多功能规划与开发利用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8-25页 |
2.1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18-20页 |
2.1.1 基本概念 | 第18页 |
2.1.2 区域可持续 | 第18-19页 |
2.1.3 要素最优组合 | 第19-20页 |
2.2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 第20-25页 |
2.2.1 宜耕沙土类型 | 第20页 |
2.2.2“三生”用地分类体系 | 第20页 |
2.2.3“三生”用地分类原则 | 第20-21页 |
2.2.4“三生用地”分类体系 | 第21-25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5-33页 |
3.1 科尔沁左翼后旗概况 | 第25-26页 |
3.1.1 科尔沁左翼后旗自然状况 | 第25-26页 |
3.1.2 科尔沁左翼后旗社会经济情况 | 第26页 |
3.2 土地利用总体结构 | 第26-27页 |
3.3 水资源条件 | 第27-33页 |
3.3.1 降水 | 第27-28页 |
3.3.2 地表水 | 第28-30页 |
3.3.3 地下水 | 第30-33页 |
4 水资源与土地利用 | 第33-41页 |
4.1 水资源状况分析 | 第33-36页 |
4.2 用水分析 | 第36-39页 |
4.3 水资源与沙地 | 第39-41页 |
5 宜耕沙地多功能规划与可持续利用 | 第41-57页 |
5.1 宜耕沙地多功能规划目标 | 第41-42页 |
5.2 土地供给分析 | 第42-43页 |
5.2.1 基于宜耕沙地开发的耕地供给分析 | 第42页 |
5.2.2 建设用地供给分析 | 第42-43页 |
5.2.3 两种用地类型的交叉供给序列 | 第43页 |
5.3 土地需求分析 | 第43-45页 |
5.3.1 基于宜耕沙地开发的耕地需求预测 | 第43-44页 |
5.3.2 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 第44-45页 |
5.3.3 土地供需平衡情景预测与路径选择 | 第45页 |
5.4 宜耕沙地多功能规划分区 | 第45-50页 |
5.4.1 宜耕沙地区多功能规划分区原则 | 第46页 |
5.4.2 宜耕沙地区多功能规划分区方法 | 第46页 |
5.4.3 宜耕沙地区多功能规划分区结果 | 第46-48页 |
5.4.4 宜耕沙地区防治措施 | 第48-50页 |
5.5 宜耕沙地多功能规划功能定位与要素最优布局 | 第50-52页 |
5.5.1 宜耕沙地区多功能规划定位 | 第50-51页 |
5.5.2 宜耕沙地区多功能规划要素最优布局 | 第51-52页 |
5.6 宜耕沙地区多功能规划与开发利用实施保障措施 | 第52-55页 |
5.6.1 行政保障措施 | 第52-53页 |
5.6.2 经济保障措施 | 第53-54页 |
5.6.3 政策保障措施 | 第54页 |
5.6.4 技术保障措施 | 第54-55页 |
5.7 宜耕沙土可持续利用措施 | 第55-57页 |
5.7.1 做好宜耕沙地开发的规划和设计 | 第55页 |
5.7.2 宜耕沙土保护性开发工程措施 | 第55-56页 |
5.7.3 宜耕沙土可持续利用耕作措施 | 第56-57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2 讨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