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海洋污损生物 | 第12-18页 |
1.2.1 污损生物的种类 | 第13-16页 |
1.2.2 污损生物附着的过程 | 第16-18页 |
1.3 海洋生物污损防治技术 | 第18-25页 |
1.3.1 防止海洋生物污损的原理 | 第19页 |
1.3.2 主要的海洋防污技术 | 第19-25页 |
1.4 本课题的提出 | 第25-26页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6-28页 |
1.5.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5.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滨海电厂附近海域污损生物初步调查 | 第28-39页 |
2.1 污损生物调查研究背景 | 第28页 |
2.2 调查方法 | 第28页 |
2.3 调查结果 | 第28-39页 |
2.3.1 台山附近海域附着生物种类组成 | 第28-29页 |
2.3.2 大亚湾附近海域附着生物组成 | 第29-30页 |
2.3.3 台山附着生物优势种的分布及其生态特点 | 第30-32页 |
2.3.4 大亚湾附着生物优势种的分布及其生态特点 | 第32-39页 |
第三章 新型电解电极材料制备方法的探索 | 第39-63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7页 |
3.2.1 基体电极材料 | 第40-42页 |
3.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42页 |
3.2.3 主要化学试剂 | 第42-43页 |
3.2.4 电极的制备 | 第43-46页 |
3.2.5 电解电极材料形貌及成分的测定 | 第46页 |
3.2.6 电解电极开路电位的测定 | 第46页 |
3.2.7 电解电极电化学交流阻抗谱 | 第46-47页 |
3.2.8 电解电极电催化稳定性能实验 | 第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61页 |
3.3.1 电极材料制备条件的筛选 | 第47-53页 |
3.3.2 复合电极材料微观形貌及元素分析 | 第53-56页 |
3.3.3 复合电极材料的电催化性能 | 第56-58页 |
3.3.4 复合电极材料的电化学交流阻抗谱 | 第58-61页 |
3.3.5 复合电极材料的开路电位 | 第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新型电解电极材料防污性能研究 | 第63-73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3-67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3-64页 |
4.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64页 |
4.2.3 小球藻悬浮液的制备 | 第64-65页 |
4.2.4 防生物污损性能实验 | 第65-6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2页 |
4.3.1 溶液中小球藻数量的变化 | 第67-69页 |
4.3.2 复合电极材料表面小球藻 | 第69-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3-75页 |
5.1 结论 | 第73页 |
5.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