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一 绪论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9-10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10-11页 |
二 大地艺术及相关理论论述 | 第11-17页 |
(一)大地艺术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大地艺术的特征 | 第12-13页 |
1.大尺度的开放空间 | 第12页 |
2.突破传统的自然取向 | 第12页 |
3.人与自然平等对话的生态理念 | 第12页 |
4.注重过程而非实体 | 第12-13页 |
5.注重体验而非静止 | 第13页 |
(三)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 第13-16页 |
1.景观发展历程中的大地艺术 | 第13-14页 |
2.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的互通性 | 第14-15页 |
3.大地艺术影响下的景观形态 | 第15-16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三 乡土景观内涵及景观特点概述 | 第17-21页 |
(一)乡土景观内涵 | 第17页 |
(二)乡土景观艺术特点 | 第17-18页 |
1.区域性特点 | 第17页 |
2.融合性特点 | 第17-18页 |
3.继承性特点 | 第18页 |
4.互动性特点 | 第18页 |
5.多样性特点 | 第18页 |
(三)乡土景观美学特性 | 第18-19页 |
1.自然美 | 第18-19页 |
2.人文美 | 第19页 |
3.生活美 | 第19页 |
(四)乡土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1.生态的偏离 | 第19页 |
2.本土文化的没落 | 第19-20页 |
3.审美的丧失 | 第20-21页 |
四 “殊途同归”--大地艺术和乡土景观的密切关系 | 第21-26页 |
(一)艺术层面 | 第21-22页 |
1.“耕作”与“收获”--艺术创作形式 | 第21页 |
2.“巨大”与“极简”--艺术风格 | 第21-22页 |
3.“大气磅礴”、“野性粗犷”--艺术气质和精神 | 第22页 |
(二)“生长”与“消亡”--事物的发展规律 | 第22-23页 |
(三)“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23-24页 |
(四)“循环再生”与“周而复始”--生态层面 | 第24页 |
(五)“出世”与“入世”--社会层面 | 第24-26页 |
五 大地艺术在乡土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第26-38页 |
(一)“返土之旅”--乡土景观中大地艺术的景观价值思考 | 第26-27页 |
1.回到大地最初的形式 | 第26页 |
2.回到大地本身的材料 | 第26-27页 |
3.回到社会内在的规律 | 第27页 |
(二)大地艺术影响下的乡土景观设计遵循的美学原则 | 第27-28页 |
1.大格局的考虑-整体性原则 | 第27-28页 |
2.历史保护性原则 | 第28页 |
3.尊重地域特征 | 第28页 |
(三)大地艺术在乡土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 第28-33页 |
1.农田艺术 | 第28-29页 |
2.利用冰雪自然特质 | 第29-30页 |
3.利用老建筑创造新空间 | 第30-31页 |
4.在公共空间布置艺术作品 | 第31页 |
5.大地艺术在中国乡土文化中的推广 | 第31页 |
6.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案例 | 第31-33页 |
(四)大地艺术视野下的乡土景观艺术语言启发 | 第33-36页 |
1.提纯自然创新艺术语言 | 第33-34页 |
2.基于场地寻找艺术语言 | 第34-35页 |
3.培植新审美视角 | 第35-36页 |
(五)让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之美参与设计 | 第36-38页 |
1.让自然做功回归低碳之路 | 第36页 |
2.保持场地动态性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