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处方教学对肥胖青少年体适能影响实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1 运动处方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2 肥胖运动处方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 基本概述及理论 | 第15-21页 |
2.1 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 第15页 |
2.1.1 体质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体质的内涵 | 第15页 |
2.2 运动处方 | 第15-18页 |
2.2.1 运动处方的概念 | 第15页 |
2.2.2 运动处方理论的产生 | 第15-16页 |
2.2.3 运动处方的分类 | 第16-17页 |
2.2.4 运动处方教学的基本内容 | 第17-18页 |
2.2.4.1 运动处方的目的 | 第17页 |
2.2.4.2 运动处方的种类 | 第17页 |
2.2.4.3 运动处方教学 | 第17页 |
2.2.4.4 运动强度 | 第17-18页 |
2.2.4.5 运动频度 | 第18页 |
2.2.4.6 运动处方的发展趋势 | 第18页 |
2.3 肥胖 | 第18-20页 |
2.3.1 肥胖的概念 | 第18-19页 |
2.3.2 肥胖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 第19页 |
2.3.3 防治肥胖的研究成果 | 第19-20页 |
2.4 体适能 | 第20-21页 |
2.4.1 体适能的概念 | 第20页 |
2.4.2 体适能的研究成果 | 第20-21页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1-25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1-22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22页 |
3.2.3 数据分析法 | 第22页 |
3.2.4 逻辑分析法 | 第22页 |
3.2.5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5-33页 |
4.1 实验前学生体质分析 | 第25-27页 |
4.2 实验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 | 第27-29页 |
4.2.1 运动强度的制定 | 第27页 |
4.2.2 运动时间的制定 | 第27-28页 |
4.2.3 运动频率的制定 | 第28-29页 |
4.2.4 运动处方实施的监控 | 第29页 |
4.3 实验后学生体质分析 | 第29-33页 |
4.3.1 身体形态指标分析 | 第29-30页 |
4.3.2 学生身体机能指标分析 | 第30-31页 |
4.3.3 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分析 | 第31-33页 |
5 结论和建议 | 第33-35页 |
5.1 结论 | 第33页 |
5.2 建议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1页 |
附录 | 第41-43页 |
附录一:吉林省部分高中实施运动处方教学访谈 | 第41-42页 |
附录二:青少年体重超重及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