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四、主要内容结构 | 第13页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交通肇事新闻报道社会现实构建 | 第15-24页 |
(一) 交通肇事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 第15-16页 |
(二) 我国社会转型期交通肇事的新特点 | 第16-18页 |
(三) 对交通肇事升级为公共事件的社会背景原因认识 | 第18-22页 |
1. 从社会学讲社会发展代价角度看 | 第18-20页 |
2.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 | 第20-21页 |
3. 从法学的角度看 | 第21页 |
4. 从哲学矛盾论来看转型期的交通肇事 | 第21-22页 |
(四) 对交通肇事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认识 | 第22-24页 |
二、交通肇事新闻报道功能及媒介效果分析 | 第24-38页 |
(一) 交通肇事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功能 | 第24-27页 |
(二) 影响交通肇事新闻报道媒介功能的主要因素 | 第27-30页 |
1. 媒介塑造“情境化”环境 | 第27-28页 |
2. 受众、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互设议程 | 第28-30页 |
(三) 交通肇事新闻的媒介传播效果分析 | 第30-34页 |
1. 正效果与负效果 | 第30-32页 |
2. 隐性效果与显性效果 | 第32-34页 |
(四) 影响交通肇事新闻报道效果的因素 | 第34-38页 |
1. 新闻来源 | 第35页 |
2. 传播者 | 第35-36页 |
3. 新闻信息 | 第36页 |
4. 传播技巧 | 第36-37页 |
5. 受众 | 第37页 |
6. 传播环境 | 第37-38页 |
三、我国媒体交通肇事新闻报道的现状 | 第38-47页 |
(一) 我国媒体对交通肇事新闻的选择 | 第38-43页 |
1. 不同媒体在新闻价值上的选择 | 第38-39页 |
2. 交通肇事新闻在新闻报道实际操作层面的选择 | 第39-41页 |
3. 从报道数量上看我国媒体报道交通肇事新闻的选择 | 第41-43页 |
(二) 交通肇事新闻报道的不足 | 第43-47页 |
1. 信源采用 | 第43-44页 |
2. 媒介审判 | 第44-45页 |
3. 媒介鸵鸟反应 | 第45页 |
4. 乱贴“标签”,使受众产生“认识偏差” | 第45页 |
5. 引用网络信息有误,不能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 第45-47页 |
四、交通肇事新闻报道的改进建议 | 第47-50页 |
(一) 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 | 第47-48页 |
1. 提升媒体的社会责任,有效增强对新媒体信息控制力 | 第47页 |
2. 加强传统媒体、新媒介、受众之间的互动沟通 | 第47-48页 |
(二) 处理好新闻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 第48页 |
(三) 提高从业者媒介素养,增强自身学习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