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南开发区油水同层段偏油层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2页 |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0.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0.3.2 技术路线 | 第11页 |
0.3.3 完成情况 | 第11-12页 |
第一章 萨南开发区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 | 第12-15页 |
1.1 萨南开发区位置 | 第12页 |
1.2 萨南开发区地层发育特征 | 第12-13页 |
1.3 萨南开发区构造特征 | 第13-14页 |
1.4 萨南开发区沉积特征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萨南开发区油水同层段识别 | 第15-39页 |
2.1 油水同层段的识别方法研究 | 第17-27页 |
2.1.1 利用地化录井资料识别油水同层 | 第17-24页 |
2.1.2 利用测井资料识别油水层 | 第24-27页 |
2.2 萨南开发区油水同层段的确定 | 第27-39页 |
2.2.1 油水组合关系 | 第27-28页 |
2.2.2 利用地化录井资料综合判断划定油底水顶 | 第28-39页 |
第三章 油水同层段偏油层物性标准确定 | 第39-49页 |
3.1 影响因素 | 第39页 |
3.1.1 外在因素 | 第39页 |
3.1.2 内在因索 | 第39页 |
3.2 偏油同层物性下限确定 | 第39-49页 |
3.2.1 偏油同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 | 第39-42页 |
3.2.2 相渗曲线法确定偏油层饱和度下限 | 第42-45页 |
3.2.3 经济极限法确定偏油层孔渗下限 | 第45-47页 |
3.2.4 压汞法确定偏油层孔渗下限 | 第47-48页 |
3.2.5 经验统计法判断偏油层孔渗下限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油水同层段偏油层电性标准建立 | 第49-60页 |
4.1 大庆油田测井系列的变化发展及特点 | 第49-51页 |
4.2 油水同层段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51-56页 |
4.3 偏油同层电性标准确定 | 第56-60页 |
4.3.1 偏油同层电性参数的选择 | 第56页 |
4.3.2 电性参数的影响因素及校正 | 第56-57页 |
4.3.3 电性图版的编制与标准的确定 | 第57-58页 |
4.3.4 油水同层偏油层电性标准精度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