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1-22页 |
1.1 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 第11-13页 |
1.1.1 临床表现 | 第11-12页 |
1.1.2 偏头痛并发症 | 第12-13页 |
1.2 发病原因 | 第13-14页 |
1.2.1 遗传因素 | 第13页 |
1.2.2 内分泌和代谢因素 | 第13页 |
1.2.3 饮食与精神因素 | 第13-14页 |
1.3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 第14-15页 |
1.3.1 血管学说 | 第14页 |
1.3.2 神经学说 | 第14页 |
1.3.3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 | 第14-15页 |
1.4 偏头痛的治疗 | 第15-19页 |
1.4.1 急性期的治疗 | 第15-16页 |
1.4.2 急性期偏头痛治疗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 第16页 |
1.4.3 预防性药物治疗偏头痛 | 第16-18页 |
1.4.4 偏头痛的中药治疗 | 第18-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页 |
第2章 天麻素缓释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22-36页 |
2.1 前言 | 第22-24页 |
2.2 偏头痛患者的入组 | 第24-25页 |
2.2.1 偏头痛诊断标准 | 第24页 |
2.2.2 偏头痛的分级 | 第24-25页 |
2.2.3 纳入标准 | 第25页 |
2.2.4 排除标准 | 第25页 |
2.3 分组治疗 | 第25-26页 |
2.4 临床疗效观察及评价 | 第26-28页 |
2.4.1 临床疗效观察疼痛评分 | 第26页 |
2.4.2 临床疗效评价 | 第26页 |
2.4.3 评价指标血清 5-HT含量的测定 | 第26-28页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28页 |
2.6 结果 | 第28-30页 |
2.7 讨论 | 第30-33页 |
2.8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附录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