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4页 |
1.1 大麻 | 第13页 |
1.2 大麻素 | 第13页 |
1.3 大麻素受体 | 第13-15页 |
1.3.1 大麻素受体的分布 | 第13-14页 |
1.3.2 CB1受体的功能 | 第14页 |
1.3.3 mtCB1受体 | 第14-15页 |
1.4 肥胖 | 第15-20页 |
1.4.1 肥胖的发生 | 第15页 |
1.4.2 肥胖并发症 | 第15页 |
1.4.3 肥胖的发病机制 | 第15-17页 |
1.4.4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 | 第17页 |
1.4.5 肥胖与线粒体 | 第17-18页 |
1.4.6 肥胖与CB1受体 | 第18-19页 |
1.4.7 肥胖的治疗药物 | 第19-20页 |
1.5 利莫那班 | 第20-22页 |
1.5.1 利莫那班的产生 | 第20-21页 |
1.5.2 利莫那班的减肥作用及机制 | 第21页 |
1.5.3 利莫那班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 | 第21-22页 |
1.5.4 利莫那班的副作用 | 第22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作用于外周CB1受体抑制剂筛选 | 第24-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1 试剂 | 第24-25页 |
2.1.2 仪器 | 第25页 |
2.1.3 实验动物 | 第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2.2.1 动物饲养 | 第25-26页 |
2.2.2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 | 第26页 |
2.2.3 强迫游泳实验(FST) | 第26页 |
2.2.4 悬尾实验(TST) | 第26-27页 |
2.2.5 统计 | 第27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7-30页 |
2.3.1 ZH101S不影响小鼠进入开放臂的频率、时间及运动距离 | 第27-28页 |
2.3.2 ZH101S不影响小鼠在FST中的固定不动时间 | 第28-29页 |
2.3.3 ZH101S不影响小鼠在TST中的固定不动时间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ZH101S降脂减肥作用研究 | 第31-4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3.1.1 试剂 | 第31-32页 |
3.1.2 化合物的配制 | 第32页 |
3.1.3 仪器 | 第32页 |
3.1.4 实验动物 | 第3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3.2.1 小鼠肥胖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3.2.2 分组设计 | 第33页 |
3.2.3 小鼠的体重及脏器指数的测定 | 第33页 |
3.2.4 肝及脂肪病理切片的观察 | 第33-34页 |
3.2.5 血脂代谢指标的检测 | 第34页 |
3.2.6 葡萄糖耐受实验(GTT)及胰岛素耐受实验(ITT) | 第34页 |
3.2.7 统计学方法 | 第34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4-42页 |
3.3.1 ZH101S给药后降低肥胖小鼠体重 | 第34-36页 |
3.3.2 ZH101S对小鼠附睾脂肪的影响 | 第36-39页 |
3.3.3 ZH101S改善肥胖小鼠血脂代谢 | 第39-40页 |
3.3.4 ZH101S改善肥胖小鼠肝脏病变 | 第40-41页 |
3.3.5 ZH101S改善肥胖小鼠的胰岛素抵抗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ZH101S降脂减肥作用线粒体机制的研究 | 第44-63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4-47页 |
4.1.1 试剂 | 第44-46页 |
4.1.2 仪器 | 第46-47页 |
4.1.3 细胞株 | 第4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7-51页 |
4.2.1 细胞培养 | 第47页 |
4.2.2 PA-Na对HepG-2 细胞的损伤作用 | 第47页 |
4.2.3 ZH101S对HepG-2 细胞的作用 | 第47页 |
4.2.4 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 | 第47-48页 |
4.2.5 细胞内脂肪积聚的定量检测 | 第48页 |
4.2.6 细胞内TG、CHOL指标检测 | 第48页 |
4.2.7 细胞线粒体分离 | 第48-49页 |
4.2.8 细胞全蛋白的提取 | 第49-50页 |
4.2.9 Western blot分析蛋白表达 | 第50页 |
4.2.10 荧光素-荧光素酶法检测ATP的生成 | 第50页 |
4.2.11 DCFH-DA荧光探针测定细胞内ROS的生成 | 第50-51页 |
4.2.12 MitoTracker Red染色法检测线粒体数量 | 第51页 |
4.2.13 细胞活性检测 (MTT实验) | 第51页 |
4.2.14 统计学方法 | 第51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1-61页 |
4.3.1 PA-Na及ZH101S的细胞毒检测 | 第51-53页 |
4.3.2 ZH101S可对抗PA-N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肪变性 | 第53-55页 |
4.3.3 线粒体外膜存在CB1受体的表达 | 第55-56页 |
4.3.4 ZH101S可对抗PA-Na诱导的HepG2细胞线粒体数量减少 | 第56-57页 |
4.3.5 ZH101S可促进PGC-1a及p-AMPK蛋白的表达 | 第57-59页 |
4.3.6 ZH101S可对抗PA-Na诱导的HepG2细胞内ATP生成减少 | 第59-60页 |
4.3.7 ZH101S可对抗PA-Na诱导的HepG2细胞ROS含量的增多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63-66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66-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