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基督教“爱”的思想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其创新点 | 第9-11页 |
第二章 儒家与基督教“爱”的思想背景分析 | 第11-17页 |
一、儒家与基督教“爱”思想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11-13页 |
(一) 儒家“爱”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 | 第11-12页 |
(二) 基督教“爱”思想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 | 第12-13页 |
二、儒家与基督教的人性观与宇宙论 | 第13-17页 |
(一) 儒家性善说与自然天道论 | 第13-15页 |
(二) 基督教原罪说与上帝创世论 | 第15-17页 |
第三章 儒家与基督教“爱”的内涵及其本质比较 | 第17-27页 |
一、儒家的“爱”的基本内涵及其本质:人性之爱 | 第17-20页 |
(一) 儒家“爱”的起源及其根据 | 第17-19页 |
(二) 儒家“爱”的表现 | 第19-20页 |
二、基督教“爱”的基本内涵及其本质:神性之爱 | 第20-24页 |
(一) 基督教“爱”的起源或根据 | 第20-23页 |
(二) 基督教“爱”的表现 | 第23-24页 |
三、“爱”的内涵及其本质比较 | 第24-27页 |
(一) 共同点:对现实人、现实世界的超越 | 第24-26页 |
(二) 不同点:作为人性的仁与作为神性的爱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儒家与基督教“爱”的伦理关系及其比较 | 第27-47页 |
一、儒家“爱”的伦理关系图式:同心圆式 | 第27-33页 |
(一) 中国儒家伦理关系产生的渊源 | 第27-28页 |
(二) 同心圆结构伦理关系 | 第28-33页 |
二、基督教“爱”的伦理关系图式:十字式 | 第33-42页 |
(一) 基督教之创造论及其秩序说 | 第33-35页 |
(二) 十字结构伦理关系 | 第35-42页 |
三、儒家与基督教“爱”的伦理关系比较 | 第42-47页 |
(一) 不同点:爱的两种模式——自足式与制衡式 | 第42-45页 |
(二) 相同点:共同的经典要求与难以实现的现实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儒家与基督教“爱”的伦理行为比较 | 第47-56页 |
一、儒家“爱”的伦理行为 | 第47-50页 |
(一) 爱的行为动力因:“为仁由己”的自发式 | 第47-48页 |
(二) 爱的行为表现:忠恕之道与克己复礼 | 第48-50页 |
(三) 爱的行为目的:内圣外王 | 第50页 |
二、基督教“爱”的伦理行为 | 第50-53页 |
(一) 爱的行为动力因:效法基督的回应上帝 | 第50-51页 |
(二) 爱的行为表现:遵行神的诫命与旨意 | 第51-52页 |
(三) 爱的行为目的:荣耀上帝、盼望神国 | 第52-53页 |
三、两家“爱”的伦理行为比较 | 第53-56页 |
(一) 相同点:符合普遍的道德规范 | 第53-54页 |
(二) 不同点:自我实现过程与信念的表现方式 | 第54-56页 |
第六章 两家“爱”思想比较之现代启示 | 第56-62页 |
一、赋予“爱”的伦理信念 | 第56-58页 |
二、塑造“爱”的伦理关系 | 第58-59页 |
三、规范“爱”的伦理实践 | 第59-60页 |
四、明确“爱”的理想追求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