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25页 |
1.2.1 交通流理论发展简介 | 第14页 |
1.2.2 微观模型 | 第14-19页 |
1.2.3 宏观模型 | 第19-22页 |
1.2.4 格子流体力学模型 | 第22-23页 |
1.2.5 中观模型 | 第23-24页 |
1.2.6 研究现状述评 | 第24-2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第26-31页 |
1.4.1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26-27页 |
1.4.2 研究路线 | 第27-31页 |
第二章 多预期延迟跟驰模型 | 第31-49页 |
2.1 驾驶员反应延迟时间 | 第31页 |
2.2 第一类多预期延迟跟驰模型 | 第31-39页 |
2.2.1 改进模型 | 第31-33页 |
2.2.2 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33-35页 |
2.2.3 数值模拟 | 第35-39页 |
2.3 第二类多预期延迟跟驰模型 | 第39-48页 |
2.3.1 改进模型 | 第39-40页 |
2.3.2 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40-42页 |
2.3.3 非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42-45页 |
2.3.4 数值模拟 | 第45-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双向视野的宏观模型 | 第49-63页 |
3.1 双向视野模型 | 第49页 |
3.2 双向视野的跟驰模型 | 第49-52页 |
3.3 双向视野的宏观模型 | 第52-56页 |
3.4 双向视野宏观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第56-58页 |
3.5 数值模拟 | 第58-61页 |
3.5.1 数值格式 | 第58-59页 |
3.5.2 局部集簇 | 第59-6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多预期格子流体力学模型 | 第63-75页 |
4.1 引言 | 第63-64页 |
4.2 多预期格子流体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4.3 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65-67页 |
4.4 非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67-69页 |
4.5 数值模拟 | 第69-7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三车道格子流体力学模型 | 第75-91页 |
5.1 引言 | 第75页 |
5.2 三车道格子流体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5-81页 |
5.2.1 两车道格子流体力学模型 | 第75-79页 |
5.2.2 三车道格子流体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9-81页 |
5.3 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81-82页 |
5.4 数值模拟 | 第82-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六章 多车种LWR模型的数值方法 | 第91-105页 |
6.1 引言 | 第91-92页 |
6.2 多车种LWR模型 | 第92-94页 |
6.2.1 均匀道路上的多车种LWR模型 | 第92-93页 |
6.2.2 非均匀道路上的多车种LWR模型 | 第93-94页 |
6.3 多车种LWR模型的中心格式 | 第94-95页 |
6.4 数值模拟 | 第95-104页 |
6.4.1 均匀道路上的多车种LWR模型的数值算例 | 第95-100页 |
6.4.2 非均匀道路上的多车种LWR模型的数值算例 | 第100-10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