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涉华纪录片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2010-2016)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4 研究问题 | 第17-18页 |
1.5 研究创新 | 第18-19页 |
2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 第19-27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2.2 研究设计 | 第19-23页 |
2.3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2.4 研究理论界定 | 第24-27页 |
3 如何构建:涉华纪录片的框架解读 | 第27-55页 |
3.1 低层次意义场分析 | 第27-42页 |
3.1.1 主题元素分析 | 第27-33页 |
3.1.2 视觉元素分析 | 第33-39页 |
3.1.3 听觉元素分析 | 第39-42页 |
3.2 中层次意义场分析 | 第42-51页 |
3.2.1 镜头剪辑分析 | 第42-47页 |
3.2.1.1 负面镜头的选取 | 第42-44页 |
3.2.1.2 蒙太奇运用 | 第44-47页 |
3.2.2 叙事模式分析 | 第47-51页 |
3.3 高层次意义场分析 | 第51-55页 |
3.3.1 意识形态分析 | 第51-55页 |
4 框架呈现:涉华纪录片中再现的中国 | 第55-65页 |
4.1 负面为主的中国形象 | 第55-56页 |
4.2 两极分化的中国形象 | 第56-61页 |
4.2.1 政治形象——崛起与霸权 | 第57-58页 |
4.2.2 经济形象——腾飞与泡沫 | 第58-59页 |
4.2.3 文化形象——灿烂与扩张 | 第59页 |
4.2.4 社会形象——稳定与动荡 | 第59-60页 |
4.2.5 国民形象——新潮与贫穷 | 第60-61页 |
4.3 为何构建:涉华纪录片构建中国形象的原因 | 第61-65页 |
5 关于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探讨 | 第65-69页 |
5.1 国外媒体——理性看待国外的形象误读 | 第65-66页 |
5.2 国内媒体——从“他者构建”到“自我构建” | 第66-68页 |
5.3 “自我建构”中国形象的典范案例分析 | 第68-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注释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