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污染生态学论文

纳米氧化镍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21页
    1.1 纳米科技简介第9-10页
        1.1.1 纳米材料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第9-10页
    1.2 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及其研究进展第10-14页
        1.2.1 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第10-11页
        1.2.2 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第11-12页
        1.2.3 纳米材料水生毒理学研究进展第12-14页
    1.3 纳米颗粒致毒机制第14-17页
        1.3.1 氧化胁迫第14-16页
        1.3.2 氧化应激防御系统第16-17页
    1.4 水生生物纳米材料污染的生物标志物第17-19页
    1.5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21页
        1.5.1 选题依据第19-20页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0-21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1-33页
    2.1 实验材料第21-23页
        2.1.1 生物材料第21-22页
        2.1.2 氧化镍纳米颗粒第22-23页
        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33页
        2.2.1 急性毒性实验第23-24页
        2.2.2 慢性毒性实验第24页
        2.2.3 暴露方式引起毒性差异实验第24-25页
        2.2.4 氧化损伤标志物及抗氧化酶测定的暴露方法第25-26页
        2.2.5 氧化损伤标志物及抗氧化酶测定的蛋白提取方法第26页
        2.2.6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方法第26-27页
        2.2.7 谷胱甘肽(GSH)含量的测定方法第27-28页
        2.2.8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的测定方法第28页
        2.2.9 过氧化氢(CAT)酶活力的测定方法第28-29页
        2.2.10 过氧化物酶(POD)酶活力的测定第29-30页
        2.2.11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酶活力的测定第30-31页
        2.2.12 大型溞体内热休克蛋白70检测的总蛋白提取方法第31页
        2.2.13 大型溞体内热休克蛋白70表达量检测方法第31-33页
第3章 结果与讨论第33-52页
    3.1 纳米氧化镍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第33-36页
        3.1.1 急性毒性检测第33-35页
        3.1.2 氧化镍毒性评价第35-36页
        3.1.3 小结第36页
    3.2 氧化镍纳米颗粒对大型溞的生殖毒性第36-38页
    3.3 纳米氧化镍对大型溞不同暴露方式引起的毒性差异第38-40页
    3.4 纳米氧化镍对大型溞造成的氧化损伤第40-43页
        3.4.1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结果第41-42页
        3.4.2 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结果第42-43页
    3.5 纳米氧化镍对大型溞氧化应激酶的影响第43-49页
        3.5.1 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测定结果第43-45页
        3.5.2 过氧化氢酶(CAT)酶活力测定结果第45-46页
        3.5.3 过氧化物酶(POD)酶活力测定结果第46-47页
        3.5.4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酶活力测定结果第47-48页
        3.5.5 小结第48-49页
    3.6 纳米氧化镍对大型溞热休克蛋白70表达量的影响第49-52页
结论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62页
致谢第62-63页
作者简介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利工程污损生物沼蛤的生态行为学特征及防治技术研究
下一篇:境外涉华纪录片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201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