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各种船舶论文--工程船论文--海洋开发船论文

多点系泊FPSO旁靠外输多浮体系统水动力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7-27页
    1.1 引言第17页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7-18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3页
        1.3.1 FPSO油气外输方案概述第18-20页
        1.3.2 系泊系统及多浮体水动力性能的研究进展第20-23页
    1.4 FPSO外输方式的选择第23-24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4-27页
第2章 FPSO及穿梭油轮旁靠外输系统的水动力频域分析第27-57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理论第27-34页
        2.2.1 基本假定第27页
        2.2.2 坐标系定义第27-28页
        2.2.3 速度势问题第28-30页
        2.2.4 水动力参数第30-31页
        2.2.5 多浮体间的水动力相互作用第31-32页
        2.2.6 多浮体的运动响应第32-34页
    2.3 研究对象介绍第34-35页
    2.4 不同装载状态下FPSO旁靠系统水动力频域特性研究第35-46页
        2.4.1 对附加质量的影响第35-38页
        2.4.2 对辐射阻尼的影响第38-40页
        2.4.3 对RAO的影响第40-42页
        2.4.4 对波浪力的影响第42-46页
    2.5 不同旁靠距离对船舶频域水动力的影响第46-56页
        2.5.1 对附加质量的影响第47-49页
        2.5.2 对辐射阻尼的影响第49-51页
        2.5.3 对RAOs的影响第51-53页
        2.5.4 对波浪力的影响第53-56页
    2.6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3章 FPSO旁靠外输时多浮体系统水动力性能试验研究第57-85页
    3.1 引言第57页
    3.2 水池模型试验基本理论第57-62页
        3.2.1 坐标系定义第57-58页
        3.2.2 相似理论第58-59页
        3.2.3 截断原理第59-62页
    3.3 FPSO及穿梭油轮旁靠系统方案介绍第62-67页
        3.3.1 系泊系统及截断水深设计第62-64页
        3.3.2 FPSO与穿梭油轮连接系统的设计第64-67页
    3.4 设备调试及传感器安装第67-69页
        3.4.1 重心高度及转动惯量调解第67-68页
        3.4.2 传感器的安装第68-69页
    3.5 实验工况设定及结论第69-83页
        3.5.1 静水衰减实验第69-74页
        3.5.2 规则波实验第74-77页
        3.5.3 不规则波实验第77-83页
    3.6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4章 两船旁靠系统流载荷及风载荷作用研究第85-105页
    4.1 引言第85-87页
    4.2 计算原理第87页
        4.2.1 控制方程第87页
        4.2.2 湍流模型第87页
    4.3 Fl uent计算模型的实验验证及FPSO与旁靠穿梭油轮的数值模型第87-90页
    4.4 流载荷研究第90-100页
        4.4.1 流速及流向角对流载荷的影响第90-94页
        4.4.2 吃水深度及流向角对流载荷的影响第94-97页
        4.4.3 旁靠距离及流向角对流载荷的影响第97-100页
    4.5 风载荷研究第100-102页
    4.6 本章小结第102-105页
第5章 风浪流联合作用下的时域分析及系统优化第105-129页
    5.1 引言第105页
    5.2 南海海洋环境介绍第105-107页
    5.3 数值仿真分析的准确性验证第107-112页
    5.4 多点系泊系统的优化研究第112-120页
        5.4.1.系泊缆分段的研究第113-115页
        5.4.2 系泊缆各段比例的优化第115-116页
        5.4.3 布锚点位置的研究第116-120页
    5.5 旁靠系统布置方式优化研究第120-127页
        5.5.1 旁靠缆结构研究第120-124页
        5.5.2 旁靠缆布置位置的优化研究第124-127页
    5.6 本章小节第127-129页
总结与展望第129-131页
    一、总结第129-130页
    二、展望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成果第135-137页
致谢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业地产经营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下一篇:日本新感觉派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及30年代中国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