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力分析中低速磁浮平面缓和曲线参数标准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磁浮技术发展概述 | 第10-14页 |
1.1.1 磁浮列车技术原理 | 第10-12页 |
1.1.2 国内外磁浮交通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1.2 研究和发展磁浮交通系统的意义 | 第14-16页 |
1.3 研究平面线路设计参数的意义 | 第16-18页 |
1.3.1 曲线半径的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2 缓和曲线的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第2章 磁浮列车运行机理及线路影响参数 | 第20-48页 |
2.1 走行机构的主要构件及功能 | 第20-23页 |
2.2 传统列车的导向机理 | 第23-24页 |
2.3 中低速磁悬浮的导向机理 | 第24-28页 |
2.4 线路影响参数-缓和曲线 | 第28-47页 |
2.4.1 缓和曲线的作用和几何特征 | 第28页 |
2.4.2 外轨超高值的确定 | 第28-31页 |
2.4.3 中低速磁浮线路缓和曲线参数 | 第31-47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47-48页 |
第3章 中低速磁浮车-线动力学建模 | 第48-75页 |
3.1 轨道车辆的拓扑关系 | 第48-50页 |
3.2 五模块中低速磁浮车辆动力学建模 | 第50-74页 |
3.2.1 建模软件简介 | 第51-52页 |
3.2.2 中低速磁悬浮车辆基本技术参数 | 第52-54页 |
3.2.3 悬浮架实体建模 | 第54-56页 |
3.2.4 悬浮架的模态分析 | 第56-58页 |
3.2.5 车辆模型的建立 | 第58-63页 |
3.2.6 线路模型的建立 | 第63-67页 |
3.2.7 轨道不平顺 | 第67-70页 |
3.2.8 悬浮控制器模型的建立 | 第70-74页 |
3.3 本章小节 | 第74-75页 |
第4章 中低速磁浮列车缓和曲线上动力学仿真 | 第75-87页 |
4.1 舒适度指标 | 第75-76页 |
4.2 平面曲线动力与静力响应比较 | 第76-80页 |
4.3 缓和曲线线形的确定 | 第80-82页 |
4.4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确定 | 第82-86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86-8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