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1.1 芸薹属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1.1 SSI反应雌性决定因子 | 第14-15页 |
1.1.2 SSI反应雄性决定因子 | 第15-16页 |
1.1.3 S受体激酶下游信号传导元件及其争议 | 第16-19页 |
1.1.4 SSI级联反应过程 | 第19-20页 |
1.2 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2.1 双向电泳技术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2.2 质谱技术在蛋白质鉴定中的应用 | 第22页 |
1.3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1.4.1 酵母双杂交技术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1.4.2 pull-down体外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应用 | 第24-25页 |
1.4.3 免疫共沉淀技术 | 第25-26页 |
1.4.4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 | 第26页 |
1.4.5 串联亲和纯化技术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28-32页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8-29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三章 SI甘蓝柱头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分离与鉴定 | 第32-74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材料 | 第32-33页 |
3.3 方法 | 第33-40页 |
3.3.1 SI甘蓝自交不亲和性鉴定 | 第33页 |
3.3.2 SI甘蓝柱头总蛋白质提取 | 第33-34页 |
3.3.3 SI甘蓝柱头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优化 | 第34-35页 |
3.3.4 SI甘蓝自花、异花授粉柱头差异表达蛋白质分离 | 第35页 |
3.3.5 2-DE凝胶图像采集及分析 | 第35页 |
3.3.6 胶内酶解及MALDI-TOF-MS质谱鉴定 | 第35-36页 |
3.3.7 SI甘蓝自花授粉柱头转录组分析 | 第36-40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40-63页 |
3.4.1 SI甘蓝自花、异花花粉萌发及花粉管观察 | 第40-43页 |
3.4.2 SI甘蓝自交不亲和性鉴定 | 第43-44页 |
3.4.3 SI甘蓝柱头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优化结果 | 第44-47页 |
3.4.4 SI甘蓝自花、异花授粉柱头双向电泳图像初步分析结果 | 第47-52页 |
3.4.5 差异表达蛋白质MALDI-TOF-MS鉴定结果 | 第52-61页 |
3.4.6 蛋白质组与转录组相关性分析 | 第61-63页 |
3.5 讨论 | 第63-71页 |
3.5.1 SI甘蓝柱头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优化 | 第64-65页 |
3.5.2 差异表达蛋白质GO注释及其与SI的关系 | 第65-70页 |
3.5.3 SI相关新基因的发现 | 第70-71页 |
3.6 小结 | 第71-74页 |
第四章 SI甘蓝柱头DEPs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第74-88页 |
4.1 引言 | 第74页 |
4.2 材料 | 第74页 |
4.3 方法 | 第74-76页 |
4.3.1 RNA提取和cDNA合成 | 第74-75页 |
4.3.2 DEPs基因cDNA序列扩增 | 第75-76页 |
4.3.3 DEPs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 第76页 |
4.3.4 自花、异花授粉过程中DEPs表达分析 | 第76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76-84页 |
4.4.1 DEPs cDNA序列扩增与分析 | 第76-81页 |
4.4.2 花器官和叶片中DEPs表达分析 | 第81-82页 |
4.4.3 自花、异花授粉过程中DEPs表达分析 | 第82-84页 |
4.5 讨论 | 第84-86页 |
4.5.1 自花授粉柱头特异表达蛋白质 | 第85-86页 |
4.5.2 异花授粉柱头上调表达蛋白质 | 第86页 |
4.6 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 SI相关新基因CML27的表达和柱头相互作用蛋白质鉴定 | 第88-100页 |
5.1 引言 | 第88-89页 |
5.2 材料 | 第89页 |
5.3 方法 | 第89-92页 |
5.3.1 SI甘蓝柱头总蛋白质提取 | 第89页 |
5.3.2 CML27蛋白质表达及纯化 | 第89-91页 |
5.3.3 Western-blot | 第91-92页 |
5.3.4 蛋白质质谱鉴定 | 第92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92-97页 |
5.4.1 GST-CML27蛋白质表达与纯化 | 第92-93页 |
5.4.2 GST-CML27柱头相互作用蛋白质质谱鉴定结果 | 第93-97页 |
5.5 讨论 | 第97-98页 |
5.6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SI相关新基因SRBP1的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 第100-112页 |
6.1 引言 | 第100页 |
6.2 材料 | 第100-101页 |
6.3 方法 | 第101-104页 |
6.3.1 SRBP1表达与转基因载体构建 | 第101页 |
6.3.2 GUS转基因植株筛选及表达分析 | 第101-102页 |
6.3.3 原核表达SRBP1蛋白质的纯化 | 第102页 |
6.3.4 烟草中表达SRBP1蛋白质的纯化 | 第102-103页 |
6.3.5 SRBP1与RNA结合力分析 | 第103-104页 |
6.4 结果分析 | 第104-109页 |
6.4.1 SRBP1系统发育分析 | 第104页 |
6.4.2 GUS转基因植株表达分析 | 第104-105页 |
6.4.3 SRBP1原核诱导表达以及RNA结合力分析 | 第105-106页 |
6.4.4 烟草中表达SRBP1蛋白质的纯化 | 第106-108页 |
6.4.5 烟草中表达SRBP1与miRNA结合力分析 | 第108-109页 |
6.5 讨论 | 第109页 |
6.6 小结 | 第109-112页 |
第七章 SI相关新基因ROH1与Exo70A1的表达与相互作用研究 | 第112-122页 |
7.1 引言 | 第112页 |
7.2 材料 | 第112-113页 |
7.3 方法 | 第113-114页 |
7.3.1 ROH1和Exo70A1基因扩增 | 第113页 |
7.3.2 BoROH1和BoExo70A1表达分析 | 第113-114页 |
7.3.3 甘蓝授粉柱头电镜扫描观察 | 第114页 |
7.3.4 ROH1与Exo70A1相互作用鉴定 | 第114页 |
7.4 结果分析 | 第114-118页 |
7.4.1 甘蓝授粉柱头电镜扫描观察 | 第114-115页 |
7.4.2 ROH1和Exo70A1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115-116页 |
7.4.3 BoROH1组织表达分析 | 第116页 |
7.4.4 酵母双杂交重组质粒自激活检测和毒性鉴定 | 第116-117页 |
7.4.5 Exo70A1与ROH1相互作用检测 | 第117-118页 |
7.5 讨论 | 第118-120页 |
7.6 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8.1 结论 | 第122-124页 |
8.1.1 SI甘蓝柱头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分离与鉴定 | 第122页 |
8.1.2 SI甘蓝柱头DEPs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第122-123页 |
8.1.3 SI相关新基因CML27的表达和柱头相互作用蛋白质鉴定 | 第123页 |
8.1.4 SI相关新基因SRBP1的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 第123页 |
8.1.5 SI相关新基因ROH1与Exo70A1的表达与相互作用研究 | 第123页 |
8.1.6 三个新基因编码蛋白可能参与的SI信号转导途径 | 第123-124页 |
8.2 创新点 | 第124页 |
8.3 展望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6页 |
附录Ⅰ | 第146-148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页 |